邢台市年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理技术意见
~年度,我市小麦生产遭遇了播种期间连阴雨、冬春连旱、春季气温急剧升降、灌浆期干热风等不良天气影响,防灾减灾田间管理技术经受了较大考验。通过深刻总结特殊气候年型小麦生产经验教训,市农业局专家组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年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今年小麦秋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绿色丰产高效为目标,以节水优质抗逆为核心,强化“一控两减”技术,稳步优化品种布局,加强节水稳产、优质专用品种推广,着力提高播种质量,突出防灾减灾技术。
二、今秋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
要牢固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观念,把好小麦播种关,特别要把握好“精细整地、二次拌种、适量播种、播后镇压、冻水应用、病害预防”等关键环节的落实,争取一播全苗、苗齐、苗匀、苗壮,确保足量亩穗数。
(一)加强节水抗逆和优质强筋品种推广,优化种植布局
各县(市、区)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等因素,选用节水、优质品种,兼顾品种熟期和抗逆性。宜选择灌浆快、成熟早的品种,避开干热风、后期降雨等气象灾害。今年我市主推的节水稳产品种为:婴泊、石新、衡、衡S29、冀麦、农大、邢麦6号、中麦、邢麦13、石麦22、轮选、邢麦7、冀麦、衡等。主推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为:师栾02-1、藁优、藁优等。
(二)落实精耕精播技术,提高播种质量
目前,大田生产上麦播时玉米秸秆量大、耕层浅等整地质量较差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使得土壤松散不实、通风透气、保墒保肥能力下降,出苗后根系下扎不深甚至根系悬空,致使小麦出苗后抗旱和营养供给能力降低,严重的出现缺苗断垄现象。精细整地、精细播种是保证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措施。针对我市麦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多年旋耕的生产特点,加强农艺农机结合,落实精耕精播技术。
1、精细整地。在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或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2~3遍,将秸秆打细打碎并铺匀。旋耕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旋耕2次。整地时要根据墒情掌握好时间,达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无明暗坷垃的要求。
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需进行一次深松,深松应达到30~35厘米。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提倡每3年左右深翻一次,有条件的每亩加2~3公斤秸秆腐熟剂或生防菌剂,可有效压低病虫草害基数,利于实现减药高效防控。推广使用深松、旋耕、分层施肥、强力镇压一体化机具,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2、精细播种。播种深度掌握在3~5厘米,播种机时速不超过5公里,要匀速慢行,以保证下种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大力推广15厘米等行距及15厘米以下全密种植形式,优化株行配比,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
3、播后镇压。播后镇压可以有效碾碎坷垃、踏实土壤,增强种子与土壤的接触度,提高出苗率,尤其是天气不利的年份,播后镇压表现出来的抗旱耐寒效果更加明显。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利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作业,镇压器重量应在~公斤/米播幅。各地应根据小麦播种面积和农机作业时间、作业量,配备足够数量的镇压机械,切实做到播后镇压技术的全覆盖,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抗寒的能力。
(三)大力推广测土施肥和减肥增效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科学施肥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要根据土壤肥力特点和生产效益目标,优化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1、增施有机肥。要充分利用畜禽养殖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层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产田亩施有机肥~公斤,中低产田亩施有机肥~公斤。
2、精准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和产量目标确定化肥施用量,根据测土配方数据,确定氮、磷、钾、微肥的合理配比,做到减量精准配方施肥。一般麦田亩总施纯氮14~16公斤,其中底施纯氮6~8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6~7公斤。要积极推广施肥播种复式作业,肥料施于种子侧下方3~5厘米,施肥深度不低于10厘米。
(四)抓好种子处理,防控土种传病害
针对相当一部分小麦种存在种衣剂质量较差的问题,建议对于包衣小麦种实施“二次拌种”,有针对性的选用一些杀菌剂、杀虫剂进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赤霉病、茎基腐病等一些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和部分地上害虫。在种子处理上,推荐选用6%戊唑醇+70%吡虫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22.6%噻虫嗪+2.2%咯菌腈+2.2%苯醚甲环唑拌种,实现对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一包多防”与“一拌多效”。药剂拌种的操作规则为:先拌杀虫剂,闷种晾干后再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后再拌粉剂,拌种要随拌随用,不宜久放。
(五)抓好种子质量,准确把控播期播量
今年小麦种子由于天气原因千粒重较常年偏低,雨后收获的种子发芽势也有所下降。因此,播种前要分批次精准测定小麦种子的千粒重和发芽率,根据测定数据及田间出苗率(一般按80%)计算出适宜的播种量。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我市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5日~18日,最适播期为10月8日~12日。
多年实践表明,根据我市生产实际,最适播期内亩播量不宜低于25斤,才能保证即便在灾害年份,后期群体水平依然能够达到45~50万亩穗数的高产指标。在最适播期范围内,一般亩播量控制在12.5~15公斤,保证亩基本苗20万~25万为宜。粘土地要适当增加播量。晚于最适播期范围后,每晚播一天,亩增加播量0.5~0.75公斤,确保每晚播一天每亩增加1万基本苗,霜降后播种,亩基本苗可达到45万。
(六)抓好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
小麦播种底墒指标为耕层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70%以上(即攥把土捏成团落地散)。底墒足时可趁墒播种。底墒不足时,在保证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玉米收获后及时浇水造墒,底墒水每亩灌水量20~40方。提倡玉米收获前10~15天带棵洇地,做到“一水两用”,既可促进玉米灌浆又可为小麦播种造足底墒,每亩灌水量20~30方。重黏土地一般不在小麦播前造墒,可在播种后适时浇灌蒙头水。
(七)适时进行杂草秋治,提高防治效果
杂草秋治可以有效减少麦田杂草基数,降低防治成本。小麦3~4叶期、杂草2叶1心至3叶期,是秋季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宜采用低浓度大容量的喷药方式。针对不同种类杂草推荐以下用药方案:
1、防治节节麦和雀麦。每亩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剂或3.6%的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25~30毫升/亩对水30公斤喷雾。
2、防治野燕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40~60毫升加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
3、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亩用75%苯并硫二嗪酮(苯达松)干悬浮剂1.0~1.8克,或10%苯并硫二嗪酮可湿性粉剂,或20%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4、防除碱茅、硬草。在小麦出苗后,每亩用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克,加水20公斤喷雾。
5、大力推广利用大型施药机械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在提高作业效率和防治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农药用量,减少包装物污染。除草剂应采用扇形喷头,有条件的地方建议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施药,角度80~度,距作物高度40~70厘米,以保证最佳效果。在进行防治作用时应注意周围敏感性作物,避免产生药害,并确保药械专用。如遇干旱天气,一定要按照稀释比例,保持充足的配水量,以保证对杂草的防效。
(八)科学实施冬前管理,着力培育壮苗
以保水增墒、促弱控旺为重点,科学进行冬前管理,为麦田春季管理赢得主动,为实现节水抗逆稳产夯实基础。
1、因地制宜浇好封冻水。重视冻水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轻越冬期小麦受冻、旱双重影响,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热容量和导热率;二是预防春旱,我市春季经常发生较长时间的普遍干旱,越冬水既能保障小麦安全越冬,又能使小麦春季管理更为主动;三是改善土壤结构,尤其针对一些土壤板结、耕作层坚硬、块状结构较多的地块,冬灌后,由于冻融交替的作用,会使土壤结构团粒化,小麦的土壤根际环境得到改善。冬灌时间为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4℃、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并在土壤封冻前完成。要统筹考虑节水和抗寒,提倡使用喷灌进行灌溉,每亩灌水量在30立方米以内,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底墒充足、播后镇压、播后有降雨、土壤墒情好的麦田,可不浇封冻水,但遇秋季干旱也应浇好封冻水。沙薄地一般应浇封冻水。
2、因苗制宜实施促控管理。冬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越冬前要采取机械镇压或化控措施,控旺促壮。底肥不足、苗子偏弱的麦田,要结合冬前浇水,适量补施化肥,促弱转壮。
(来源:邢台市农业局技术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