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
年8月,成立了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孙树连。历任党支部书记为孙树连、孙怀宋、孙元吉、吕允功、孙成敏、孙树福、李树海。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树海。全村现有党员人。
革命烈士
李作林(又名李沛三),男,年出生,年7月参加革命,晋冀鲁豫八路军办事处干部。年9月在河南省汲县牺牲。
周敬连,男,年6月出生,年参加革命,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东北失踪。年9月被追认为烈士。
孙维坤,男,年12月出生,年参加革命,华野六纵十七师战士。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孙宝华(又名孙宝杰),男,年生,年1月参加革命,福建省漳平县区中队队长。年1月,在解放福建省武平县的战斗中牺牲。
村庄古迹
古塚古塚位于村东南,其封土高5米,周长35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明洪武四年(),东孙孙氏一世祖孙才兴迁居于此,在古塚西米处结庐安家,故东孙村名在历史上曾称作塚上和塚上孙家庄。
年,在古塚东边挖养鱼池时,曾挖出长、短剑各一把。长剑约0.8米,短剑约0.3米,且配有牛皮套。现短剑存于桓台县王渔洋纪念馆内,长剑则下落不明。专家依据长、短剑及牛皮剑套分析,此塚属元代之墓。相传,在元末,元军与明军在此地多次交战,元军有一将军战死而葬于此。
年秋,东孙村将制作的村碑立于古塚之上。年,村民盖房时,古塚遗址被平整为房基。
孙公堤(又名孙家堰)清朝初期,县城西北部的青沙泊(今称青沙湖)一带、孝妇河流域和马车桥东至东孙村南至麻大湖(今称马踏湖)一带,在每年夏天上游和当地下大雨时,洪流滚滚、汪洋一片,冲毁庄稼、淹村浸屋现象时有发生,给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清康熙三十二年()夏,山东巡抚桑额上书朝廷工部,请求拨款修建青沙泊堤堰,对孝妇河进行清淤治理,同时从马车桥东原狄水起,经东孙村南至麻大湖,开挖新河一道。是年8月7日,朝廷批准了工部转报的奏请。次年春,由新城县衙组织实施了上述三项工程,其中开挖的新河即为孙公堤之前身。新河修建初期,确实发挥了排涝泄洪作用。后因年久失修,堤岸经洪水多次冲刷塌陷,致河道淤塞,不到20年就被夷为平地,每逢雨季,村南仍是汪洋一片。
乾隆元年()春,在村人孙居镐(例授登仕郎、候选知县)的多方奔走和积极倡导下,组织全村劳力,沿原河道重新开挖了一条河,用以排涝泄洪,解除了洪水对村域的侵害。为铭记孙居镐的功绩,世人称此堤为孙公堤,村民俗称为孙家堰或堰沟。
自乾隆元年至光绪初的余年中,村民对本村地段的孙公堤爱护备至,曾先后进行三次规模较大的维修。但东孙村外地段却无人管护,到后期每逢雨季,上游涌入的大水淹田冲屋如旧。特别是光绪初期,村域屡遭水灾之患。光绪七年()夏,新城知县马应午到东孙查验水灾时,要求重修孙公堤。次年春,在县衙的统一组织下,以东孙村为主、部分沿岸村庄为辅,对孙公堤进行了又一次重修。为使后人铭记孙公堤的修建历史,村人刻制了一块高1.20米、宽0.65米、厚0.12米石碑一块,立于村东今通往里仁村大桥处北侧堤岸。此后至建国前,村民又组织过两次规模较大的修护。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分别在、、和年对孙公堤进行过4次疏挖治理,堤名也几次更易,最后定名为引黄济湖北干渠。
土地庙土地庙与观音寺坐落于东孙村中部东首前大街路北,其建筑合二为一,前为土地庙(村人俗称“浆水庙”),后为观音寺,中间有庭院相隔。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20米,总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整座寺庙为砖瓦木结构,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小青瓦屋面,飞檐斗拱,殿脊上龙展兽吼,四角及檐角上布有吻兽,其整个建筑古色古香、气势宏伟,当时在四邻八村非常有名。
土地庙的南门斜冲庙大壕。大门东侧设有一便门,两侧各有一石鼓,门内有影壁,再往后便是土地庙大殿。殿前是砖制月台,庙内堂三间,青方砖铺地,正堂供奉着土地神像。年以前,东孙村和前孙村人去世后,孝男孝女均到土地庙送浆水。
观音寺从观音庙西门进入后殿院,院中正南、土地庙后立有石碑一座。东面建有六间三口厢房。大殿门朝南,庙门上有楹联:“慈悲遍洒杨枝露,善信同蒙雨泽恩”,庙门上侧镶有砖雕大字“普度众生”。古式木格制作的扣花门连窗封闭,前有廊厦,厦中有四根立柱,门两侧的立柱上刻有“净瓶玉露洒向人间都是爱,菩萨心肠惠及苍生最有情”的楹联。登月台进门,大殿正堂上供奉着观音菩萨神像,两侧立有“龙女”和“善才”神像,大殿北面及东西两侧摆放有许多泥塑小娃娃。新中国成立前,寺庙里四季香火旺盛,时常有已婚未孕的妇女进寺内“拴娃娃”。
土地庙和观音庙的建筑年代无考。年相继被拆除,立于观音庙内的石碑也被损坏,碑文不详,现只遗留石碑的底座,存放于村西北角的公墓内。
孙氏祠堂又称孙氏家庙,建筑年代无考。坐落于村西首路北,西围子门里。
祠堂大殿坐北朝南,南北长45.73米,东西宽17.5米,占地总面积.平方米。祠堂大门口两侧矗立着4根旗杆。正门的东侧设有一便门。殿院内种植一古垂柳,且根深叶茂,遮盖着半个庙宇。
祠堂大殿为砖瓦木结构,堂分五间,四梁八柱,青方砖铺地。正堂供奉着孙氏祖先牌位。大殿前带廊厦,6扇木制扣花方格门。庙顶为青色小步瓦垅铺遮顶,斗檐拱脊,庙脊建有蹲兽,四梢及檐角布有吻兽。整座建筑气势恢宏,甚是壮观。年被拆除建校。
古井遗址坐落于村中部村民孙念东老宅子处,相传是村内最早的一眼井。此古井直径约1.2米,为一砖井。年,村民淘井时,发现井壁上立一砖,并刻有“洪武”字样。此井因新村规划修建房屋而废除,现只存石井口于村东绿海专业合作社内。
史海钩沉孙景礼与四色韭黄孙景礼(—),系荆家镇东孙村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少时读书很少,成年后,依靠种植蔬菜贴补生活。他善于钻研,有一定的园艺水平,是荆家镇乃至桓台县培植冬月鲜韭的创始人。
东孙村,原名张家园子,该村农户多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同样,孙景礼与其胞弟景谊也在庄前开地种菜,行销于集市。但仅在夏、秋有菜,收入甚微,时至冬、春则无鲜菜可卖,赚钱十分困难。
清同治四年(),孙氏兄弟为备冬季御寒,次年做饭,将从村南苇草地里搂的苇叶堆放到自己的韭菜畦里。次年春,柴草大部分烧完,兄弟二人把剩余的苇叶清理出韭菜畦,准备施肥浇水时,不料意外发现苇叶草屑之下有缕缕金黄柔嫩的鲜韭簇生着,十分可喜。揪下几根一嗅,韭味甚浓,食之鲜美可口。
孙景谊是个善于动脑筋的细心人,他当即和胞兄景礼商议,认为韭菜可以在冬季培植。景礼对此十分赞同,他又忆及前年秋末收拾菜地时,曾将韭根刨出带着泥扔到了田头的枯井里,第二年挖井时发现韭菜长出了嫩黄新叶,据此,他们认定:只要保持不结冰的温度,就可以在寒冬腊月培育出鲜嫩的新韭来。这样,兄弟俩的意见统一后,便决定要试验一番。主意拿定,便在第二年秋末开始行动,他们首先把韭畦中表土掘出,只留韭蔸,遂盖以豆绒浮土(豆绒浮土系扬豆场时扫的场边缘的豆叶绒毛),埋入韭根底部以保温。而后,随着天气的渐冷,再在韭菜畦上覆盖豆叶、苇花、麦穰之类的东西以保暖。这样,时至春节,他们搂开韭畦,只见韭菜果然生出稀稀拉拉的金黄嫩叶,鲜美可爱,一次便收割了将近一篮子,拿到集市出卖,还卖得了高价钱。所留几斤,赠送亲友以尝鲜过节,食者皆赞美不绝。因此,更加激发了他兄弟二人冬月培植鲜韭的兴趣和劲头。
从此以后,孙氏兄弟每至秋末便挖出韭畦表土,多施马粪,并盖上麦穰、麦糠,畦背还用苇花、谷草编织的苫子覆盖,精心地进行冬韭培育。当时,也曾因韭根上生蛆而失败过,但他们并不灰心,依然坚持钻研、实验,不断改进方法。
有一年,在别人的启发下,他们改进了管理,即在韭畦的北侧,用秫秸、苇苫夹上如墙的挡风篱笆,继而又使篱笆上头前倾,下部漫上麦穰稀泥,以避风保温。这样,十余年后,通过总结经验,又研究出在晴天的上午扒出韭畦里的细粪土,借阳光晒温粪土,同时使韭菜也见到阳光,到傍晚时,再将晒温的粪土培入韭畦,然后盖上苇花、谷草和苫子。照此栽培和管理,成效很大。这样,他们对冬韭的培植,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试验成功了,于是扩大了种植面积,进行大量生产。从此,每年腊月、正月便能培植出大量韭黄,他们将头刀、二刀韭黄运到桓城、高苑、青城等大集市上出卖,颇受欢迎,销售很快。特别是官府、商家、富户争相购买,均视为名菜佳肴。而后,中等人家过年也买上半斤四两的尝尝鲜,有的还当作香菜调味。事后,孙氏兄弟与其子、侄子特意扩大生产,注意提高韭黄质量,价钱也越来越高,从而获利倍增,孙氏居然成了富裕之家,名声大震。于是,邻居和近村农户纷纷前来学习他们培植冬韭的经验,并相继进行效仿培植,从而使这一技术先后传至荆家镇的前刘、伊家、陈桥、姬桥、高王等村庄,而后,又传到桓台各地以及邻县的高苑、长山、青城一带。
孙氏培植冬月鲜韭的经验推广后,东孙等村群众由于学习生产韭黄,生活有了保障。据传,还赖以度过了清光绪二十四年()的大歉年。这年,东孙庄没有饿死的群众,也没有逃荒外流的人,可谓幸运了。而后,荆家一带许多村庄因培植冬月鲜韭而皆获巨利。至民国二十年左右,桓台县培植韭黄者已扩展到数千户之多。
园艺老人孙景礼、孙景谊去世之后,其家乡一带菜农饮水思源,不忘孙氏兄弟培植冬韭之功,为了纪念他俩,各户屋子里都供奉着他俩的牌位,每逢年关开畦割韭时,还鸣放鞭炮庆贺丰收。
为了表彰孙氏兄弟创造用芦苇、秫秸幔之法,培植冬、春韭黄造福人民之举,政府曾在其墓前立碑为念,山东省参议郑翰青特意为孙景礼、孙景谊撰写了碑文。民国二十三年()编写的《新修桓台县志》特为两位老人立传,说孙氏兄弟“种植蔬菜甚著成效,冬月鲜韭为桓邑著名土产,栽培法即伊兄弟所首创,邻里仿效之,获利倍蓰”。
后来,关于韭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改进,都是孙氏苇苫秫幔栽培法的发展。苇苫秫幔栽培法虽较落后,但比现时用塑料薄膜培植的韭黄,却具有独特的风味,异香可口,从而形成了荆家镇的一大特产。其特点是质地好,气味佳,声誉高,销路广,成本低,效益大,堪称淡季蔬菜之佼佼者,它是荆家一带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优势,其前途是广阔的。
村庄人物
孙通,字子明,男,被明宣宗诰封为定国将军(从二品)。
孙中甲,字冠三,男,清太学生,赠承德郎(正六品)。
孙景谊,字子正,男,年出生,乡饮耆宾,东孙四色韭黄发明人。
孙天衢,字星揄,男,清朝乡饮大宾,军功议叙六品衔,敕授承德郎(正六品)。
吕允恕,男,年5月出生,曾任淄博建筑公司三工区党支部书记。
孙成海,男,年6月出生,曾任北京市车辆清洁厂保卫科科长。
孙裕秀,男,年8月出生,曾任南京军区某团后勤处股长。
孙树普,男,年4月出生,曾任莱钢总厂安全科科长。
孙裕炎,男,年9月出生,曾任淄博市房管局张店房管所书记。
孙伟珍,男,年1月出生,曾任潍坊市建筑公司经理。
吕昌绪,男,年4月出生,曾任国防科工委司令部二局参谋。
孙树普,男,年6月出生,曾任淄博市烟草公司经理。
孙成伦,男,年1月出生,曾任甘肃省徽县乡镇企业局局长。
孙伟鲜,男,年4月出生,曾任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
孙怀凤,女,年5月出生,曾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副处长。
孙成海,男,年4月出生,曾任金岭铁矿人民武装部部长。
孙复林,男,年5月出生,曾任中国人行总行接待处处长。
孙伟东,男,年1月出生,曾任滨州市定额站站长。
孙树俭,男,年10月出生,曾任滨州市公安局副局长。
孙元祥,男,年12月出生,曾任桓台县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孙志军,女,年5月出生,曾任滨州市油区办行政科科长。
孙成业,男,年1月出生,曾任桓台县民族宗教办公室主任。
孙成华,男,年4月出生,曾任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后勤管理中心主任。
孙元明,男,年11月出生,曾任淄博市政管理处副处长。
李树华,男,年11月出生,曾任唐山镇人大常委会主任。
吕昌泰,男,年7月出生,曾任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孙复杰,男,年7月出生,曾任桓台县规划管理处支部书记。
荆延杰,男,年2月出生,曾任徐州市园林局工会主席。
孙玉梅,女,年9月出生,环境工程师,曾任桓台县环保局大气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孙元熙,男,年3月出生,医院办公室副主任。李树海,男,年8月出生,桓台县劳动模范,现任东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
周克东,男,年3月出生,现任东营市东城区技术监督局局长。
孙冲,男,年8月出生,副主任医师,医院桓台分院神经外科主任。
孙翠红,女,年2月出生,现任马桥镇法庭庭长。
孙延彬,男,年5月出生,现任中国农业银行淄博中心支行办公室副主任。
孙福花,女,年出生,现任职于荆家镇中心中学。自幼酷爱绘画,擅长花鸟画、山水画和剪纸艺术,作品多次在市县画展中获一等奖。曾荣获“淄博市美术骨干教师”“桓台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称号。
周健,男,年1月出生,医院办公室主任。
孙裕宁,男,年3月出生,现任淄博齐商银行纪检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孙翠梅,女,年8月出生,医院主任医师。
孙伟君,男,年2月出生,现任桓台县妇幼保健院外科主任。
孙琪,男,年3月出生,现任滨州鑫诚区热力公司董事长。
孙成栋,男,年9月出生,现任桓台县发展和改革局科长。
孙峰,男,年10月出生,现任天津艺术学院团委书记。
孙娟,女,年1月出生,现任淄博市水利局副书记。
孙岩,男,年8月出生,现任桓台县人大常委会法制信访工作室主任。
孙震,男,年11月出生,现任桓台县纪委执法和效能监督室主任。
张晓辉,男,年7月出生,现任德州监察支队督查室副科长。
孙振,男,年5月出生,现任桓台县委宣传部志愿服务科科长。
记忆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