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是为了国家方便进行行政区域的管理。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作为中华民主的母亲河,也曾对流经地区造成过严重危害,历史上黄河数次决口,对沿途的大量田地、农庄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但同时,也孕育了流经各地。据记载,在大清咸丰年间,黄河就进行过大规模的整改河道项目,此次项目的实施受影响的有直隶山东的西北方和河南东面,它们直接成为了紧挨黄河河道的地区,如遇河水泛滥的时候,情形非常危险。
汉代行政区域划分图
我们国家的很多省份都是以地域、山川、河流为界的。例如湖南和湖北,基本上就是洞庭湖来划定了两省的界线。山东省、河北省和河南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现了一连串的行政区域划分,而这些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都和治理母亲河(黄河)和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有关。
黄河图
大运河,作为隋炀帝开凿的人工运河,它是连接着南北地区经济的重要大动脉。但随着的时间推移,成年淤泥、泥沙的沉淀,以及年久失修等原因,大运河的水位逐渐降低,导致它已经无法通过比较大型的船舶。另外随着国家的发展,工业水平的进步,海上运输线也初具规模,因此作为曾经水上枢纽大运河的作用就进一步失去了它原有的地位。
大运河沿线图
言归正传,在新中国建国初期,黄河的水患问题,进一步突显,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水患问题,国家将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的西北部合并重新规划,成了平原省。平原省作为一个特殊时期新成立的省份,它主要任务解决“两患”问题,一是治理黄河的水患问题,再者就是解决建国初期的豫北地区的匪患。而在经过国家对黄河水患问题和豫北匪患问题,两年多的治理后,平原省的“两患”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所以在这样的国内安定团结的大背景下,平原省存在的意义(价值)越来越小,于是新成立仅仅3年的平原省,在年11月时被正式撤销。
当时平原省所属的聊城、湖西、菏泽、安阳、新乡和濮阳6个专区,在平原省被撤之后,将安阳、新乡和濮阳划归了河南省,菏泽、湖西和聊城则归属了山东省。在建国初期新成立平原省时,河北省被划出的南乐、清丰、长垣等几县,在平原省被撤销后,并为划还河北省,而是被并入了河南省。国家为了弥补河北,又将河南最北面的武安、涉县和临漳三县划入河北省的辖区。
治理大运河图
年,国家在治理黄河水患问题暂告一段后,又开始规划大运河的治理问题。大运河流经山东、河北两省,而在大运河流经沿线有的县甚至被大运河一分为二,这样不便于治理工程的统一运作,而且治理项目实施过程还需多方协调,有时出现权责不明的问题。为了将大运河的问题彻底根治,就必须分清权责,这样就又出现了新的行政区域的变化。
河北省辖区图
年,将河北省的恩县、夏津、武城、馆陶、临清六县就划给了山东。而为了补偿河北省区域的外划,又将山东的东光、吴桥、南皮、盐山、庆云、宁津六县划归了河北。在经过了这次行政区域的重新分配后,山东和河北两省就出现了以大运河为界限的新格局,大运河以东归山东省,大运河以西则属河北省。
山东省辖区图
大概到了60年代中期,治理大运河的任务又进入了新征程。山东和河北两省的界线又开始以卫运河和漳卫新河为边界,而按照这个边界的划分,馆陶县的大部分区域被划给河北省。临清县西部的部分区域也划分到河北省境内,并重新成立了临西县。山东省的武城县和宁津县也出现了区域的重新划分,为了弥补山东省区域的外划,又将河北省的庆云县划归了山东省。在这之后,河北与山东的省界才基本固定下来。
在前面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年河北省与山东省换地的故事。当时,河北省把自己的5个县,划分给了山东省。为了补偿河北省的损失,山东省把自己的6个县,划分给了河北省。至此,两省的边界基本上划分清楚。但到了60年代,又开始了第二轮治理工作。当时,山东省把自己的临西县和馆陶县,划分给了河北省。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首先,我们需要聊一下河北省与山东省反复区域划分的原因。从年开始,河北省与山东省之间,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复区域调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治理河流问题,包括黄河、大运河等等。在40年代末期,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河北省的大名专区就像一把锥子,插在了河南省、山东省之间,三个省份都有责任治理黄河。从清朝统治的中期开始,中原各省百姓饱受黄河的困扰,黄河屡屡决口泛滥,尤其是河南、山东等百姓们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山东省与河北省之间的京杭大运河,原本是连接南北经济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年久失修,导致河道淤泥增多、水位下降,运输能力大大削弱。到了50年代初期,随着全国局势的逐步稳定,我国开始腾出手来治理全国各地的湖泊、河流等问题。为了治理黄河泛滥的问题,我国专门建立了平原省。平原省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南部、山东省的西北部和河南省的北部,下辖了6个专区。经过将近2年的治理,黄河泛滥的问题被基本解决。治理大运河的工作开始提上日子,在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非常的发达。例如山东省下辖的临清州,出现了“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由此可见,当时的临清堪称是北方大都市之一,主要依靠自己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大运河的带动。可是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开始急转直下。为了全力治理大运河,又牵扯了一系列的区域划分。当时,大运河从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地区经过,两个省的管辖区犬牙交错,非常不利于统筹和管理。为了调节各方面的力量治理大运河,年,河北省与山东省开始了换地。河北省把自己的5个县划分给了山东省,为了补偿河北省的损失,把自己的宁津县、庆云县、东光县等6个县划分给了河北省。至此,两个省的边界问题,基本上告一段落。在50年代,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不过到了60年代中期,鉴于大运河的实际情况,我国开始了第二轮治理。由于治理方案出现了变化,山东与河北两个省的边界划分出现了再次调整。当时,山东省把自己的馆陶县和临西县划分给了河北省。为了补偿山东省的损失,河北省把自己的庆元县和宁津县划分给了山东省。馆陶县目前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曾经是一个面积很大、人口众多的大县,鉴于馆陶县的实际情况,老馆陶县被拆分成了3个部分,一部分地区划分给了周边地区,新馆陶县则划入了河北省。至于临西县,情况比较复杂。临西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其实,临西县和山东省的临清市是一家人。年,临清市的部分地区(部分城区和尖冢、吕寨、老官寨、下堡寺、童村等五个大区)被划入了河北省。由于位于临清市西部,这片地区被命名为临西县。经过这一轮的区域调整以后,两个省的区划才基本稳定下来,并且形成了现在的轮廓。对于馆陶县和临西县来说,由于处于两省交界地区,风俗习惯、口音等都是非常接近的。由于距离邢台市区比较远,临西县的人们喜欢去临清市区,甚至有很多亲戚仍在临清。在纪实性刑侦影视剧《燕赵刑警》中,临西县的一名干部,经常去临清和聊城,因为自己的很多亲戚就在当地。至于馆陶县,情况要好一些。馆陶县前往邯郸市区比较方便,主要是交通比较好。其实类似的情况并不仅仅出现在河北省、山东省,全国很多地区都有类似的情况。例如上海市下辖的青浦、嘉定、金山、川沙等地区,在50年代中期,都隶属于江苏省管辖。到了50年代末期,才逐步划入了上海市。京津地区的情况也差不多,先后有10多个县,从河北省划入了京津地区。来源:大运河时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