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经天汉阙群(5)沈府君阙
从此处西行小路米,就到了水口乡汉亭村10社名叫燕家场、沈公湾的地方,一石墙围护处,乃渠县唯一双阙并存、建于东汉安帝延光年间(-)的沈府君阙也。
要方便看此阙,得从水口乡街道去。县志载:场侧溪中有石龙二,旧名双龙场。以后其地踞锣田坝水口,易今名。清雍正年间设场。从水口街道东口向南一水泥路南行米,就到了库容.5万方的小一型新河堰水库,库堤整修一新,堤侧三株大黄桷树在春天里正准备老枝发新芽。库容充足,作为水口乡街道场镇饮用水源,水质清冽。走过米长的堤坝,就进入弯弯曲曲的乡间路了。两旁土山远立,而又形态各异,看右边山巅一线平平的石骨梁山脊上,几块石头或立或悬或重叠高于山脊,或飞碟或蝗虫或爬虫欲上天。
(石虫相斗)
巅簸3公里多来到汉亭村小学校前,就见转弯处一高大的黄桷树立于房前,屈曲虬枝,古老苍劲,让人无限遐思其在遥远的古代的成长经历。
离此米,就到了渠县唯一双阙并存的沈府君阙了。
远观,在水泥路的西边上,两口井前,一两米多高、建于1979年的浅灰褐条石筑砌的墙垣围垒在两重石台之上,有着青黑的檐顶和方形的了望孔,围墙以宽大的长方形外观,护围着距今已历1887年的沈氏双阙。拱形圆门的左侧,一大块嵌墙的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府君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渠县革命委员会立。打开拱形圆门的铁门进来,一大片长方形的野草坪,杂草已被人用火烧过,在坪上只萋萋地留下烧焦的草茎,托出左右两尊高高的石阙,背衬着初春难得的大晴天。
沈府君阙的阙主,是一位沈姓府君。“府君”,正是汉代对太守的尊称。东汉人沈府君的官职,虽然曾贵为北屯司马左都侯,但他的生平,却已淹没在漫漫史河,无迹可考,而留下的文明却让后世一直景仰!
沈府君阙是渠县诸阙中惟一幸存的双体阙,也是诸阙中最高的两尊阙。东阙和西阙相距21.62米。西阙正面铭文是:“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新丰”指东汉京师所辖十二县之一。“令”是官名。新丰令即新丰县县令。按当时的规定,所辖区域万户以上称“令”,万户以下称“长”。“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新丰镇。“交趾都尉”。东汉时,交趾郡是边关的要害郡,除设郡守外,还设都尉。交趾在现在的越南(时为安南)河内市东部,天德江北岸。都尉是东汉时辅佐郡守的军官,负责掌管一个郡的全部军事。“沈府君”,汉代称太守为府君。府君也可用作对神的敬称,“神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莹,开神道。”李贤注曰:“墓前开道,立石柱以为标,谓神道。”东阙铭文内容是西阙的承接:“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谒者”,为汉代郎中令属官。郎中令是皇帝左右亲近的官职。后来,职权有所变化,改为管理车、骑、门户,并内立侍卫,外从征伐。北屯司马,汉制,大将军营五部,北屯为五部之一。部各留军司马一人,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左都侯。东汉设“三都”:其一,东都雒由(今洛阳市东北);其二,西都长安;其三,南都宛(yuan),在今河南南阳市。左都为三都之一。孔颖达在《邶风?旌丘序》中说:“侯为州牧也。”东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居于郡守之上,掌管一州之军政大权。“都”“州”同级。
(沈府君阙)
沈府君阙均为双体阙,子阙已毁。双阙各高4.84米,东西两阙相距21.62米,阙身均用青砂整石制成,形制、手法与冯焕阙相似,亦为仿木结构建筑,建造时间略晚于冯焕阙。
沈府君阙东、西二阙阙基皆为长方形整石,阙身独石,呈下侈上收的侧脚式,两者巧妙契合。阙身正面,上皆刻朱雀、下刻饕餮,中刻铭文。东阙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西阙铭文“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东阙内侧则浮雕一青龙,利吻紧咬玉壁下之绶带,挣扎向上,欲嘘气腾云。
(白虎)
西阙之内侧为白虎,隆准短耳,四足五爪,尾长而刚健。口亦紧咬玉壁之绶带,跃跃欲试,动感十足。枋子层上面有一若虎而角环在口的铺首,齿爪眉纹清晰可辨,可显虎虎生气。枋子层四角为力士,力士用肩托住介石及斗拱层。二阙楼部与冯焕阙相似,斗拱层斜外向上挑出,正面、背面分别为两朵一斗二升曲拱,两侧则各有一朵曲拱。阙顶结构为仿双层檐,筒瓦,庑殿式。阙周遍布反映汉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人物和动植物深浮雕,如独轮车、农商交易、养由基射猿、仙人骑鹿、戏虎、西王母、玉兔捣药、董永侍父、九尾狐、三足鸟以及牛、羊、马诸畜和果树、水草等等。其中独轮车、猎射场面中有二人为裸体,较少见。董永侍父为四川、重庆汉代石刻中所仅见。
“董永侍父”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之一,很多文学作品就是基于这个故事改编的,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董永,传说为汉代千乘(今山东高清,一说为博兴)人。在《孝子图》、《法苑珠林》、《太平御览》、《搜神记》等这些著作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其中,传说最早载于当数西汉刘向的《孝子图》,其中这样写道:“有董永者,千乘人也。小失其母,独养老父,家贫困苦,至农日,与辘车推父于田头树荫下,与人客作,供养不阙。”而记载这个故事最完善的则是在干宝的《搜神记》中,经过他的整理,故事分为“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这几个部分,突出行孝的主题。尽管在不同的典籍之中和民间,在记载之后(董父死后)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董永侍父这一环节上,每个故事中都是一样的。从中看出,故事被加工后,把董永更加完美化、神化了,反映了人们对尊老思想的追求和希望好人好报的良好初衷。
九尾狐,古代东亚神话传说中的奇兽,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古典传说中,九尾狐乃四脚怪兽,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的绒毛。善变化,蛊惑。性喜吃人,常用其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也。九尾狐出,乃世间将有大乱之象。
三足鸟,神话中说,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三足鸟”。如唐朝韩愈诗:“金乌海底初飞来”(太阳刚从海底冲出来);白居易诗:“白兔赤乌相趁走”(月亮和太阳互相追赶)。古人还有以“乌飞兔走”比喻日子过得快。
养由基射猿,养由基(生卒年不详)姬姓,养氏,名由基,一作繇基,楚国平舆邑(今安徽临泉)人,《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成语都出自于此。猿猴类的动物在汉代被认为是邪恶的,而狗及射杀猿猴的神射手等则具有保护的力量,故而此类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在汉代画像艺术中频繁出现。“养由基射猿”最早出于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亦有记载,东汉则与丧葬艺术结合,象征对死者灵魂的保护。
渠县汉阙中“养由基射猿”一图出现于沈府君阙右阙内侧面斗拱层,一个勇武有力的弓箭手正全力拉满弓,准备把箭射向一支惊恐万分、用前腿紧抓住斗拱的猿或猴。《淮南子》中记养由基“调弓矫矢”还未发箭,猿猴便由于惊吓拥柱而“号”,这一情节描写与沈阙上的图案几乎一致,可谓是文字与现状相应证,亦可知此故事在汉代四川地区的流传程度。
此图最为精采处是养由基的人物刻画,不知什么原因其头已不存,唯见一未着寸缕、只身背箭囊,肌肉匀称、有力的男子,正屈膝张弓欲射。虽无头,不知他是否因用力而面部表情有变,或是对自身的无限信任而面无表情,但见箭囊因用力而飘舞,臀、背、腿、臂的肌肉贲张,拉满的弓无限扩张,左脚似是因所有的重心聚于此而被撑大,拉弓欲射的瞬间就这样被定格。怕是现代最好摄影家也无法聚焦的如此精准,不由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雕刻者,能刻出如此传神的瞬间,并让它永恒。心神激荡间,不由神往,赋于它生命的人也许在当时为了三餐裹腹不知何为艺术,更不知何为瞬间的永恒,只是手随心走,就这样自然而然刻下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神箭手。犹如维纳斯因无臂而美,这样一个无头的神箭手竟毫不逊色!由此有了烟火气,有了金戈铁马之烈性,渠县汉阙由此不再是石头堆砌,有了自已的性格!
(养由基射猿)
沈府君阙型制古朴,雕刻精巧,状物写实细腻逼真,形态生动,引人入胜,为研究汉代生产、生活、建筑、交通工具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朱雀)
同时,让人称道的是其再正宗不过的“汉隶”书法艺术,腾气飞扬,庄重秀丽,在汉隶中又有创新,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唐代张怀瑾赞颂沈府君阙的书法艺术是“作威投戟,腾气扬波,非晋魏以来所能仿佛也。”南宋刘象之《舆地纪胜》载,“铭文中沈字、左字、道字、丰字,发笔皆长过三四寸许,令字、交字两笔皆长,君字中笔亦长。”为诸阙所未见。沈府君阙铭文两千年来为世人纷争摹拓,仅清道光年间就有“数百纸”在海外流传,收藏者如得异宝。左宜友、江文双编著的《隶书入门》(台湾艺术图书公司与世界图书公司联合出版)把沈府君阙的铭文两幅拓片列为《历代隶书精品欣赏》第十例,并对沈府君阙铭文的八分体隶书作了评价:“在广阔的石面上写了一行文字。在普通的情形,应该整齐地书写,但如果这样,势必过于单调,所以向左右尽情撇钩过去。宛如在寂静的山中聆听鸟鸣的余韵,使人感到恬静清爽。”认为铭文“写得堂皇而气派”,“竟是在四川省名叫渠县的小地方发现,真叫人感到有趣”。
(书法艺术)
沈府君阙历代保护较好,在阙后,现今仍有清代渠县邑候王椿源在道光二十九年(公元年)竖立的一通题为《沈府君神道碑亭记》的石碑,碑上记述了沈府君阙的历史沿革及考察研究资料,对于后人研究沈府君阙,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在当年 ,渠县邑侯(县令)王椿源为治内所有汉阙修建了“护阙亭”,王椿源在碑记最后呼吁:“后之君子,时加葺治,勿致粗工……实余所厚望者!”在王县令立碑以后,“护阙亭”留存至年前后。年11月21日,《达州晚报》以《抢救渠县汉阙立项已获国家批复》为题报道了渠县汉阙保护维修立项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获取保护资金指日可待了。
我们绕着阙身四看,想细细揣摩,又悟不透其中缘由,只能循环往复绕阙而行。脚踏地面,感觉地下有点空伆,妄自猜测下面一定有宝藏,只等后人发掘了。(未完待续)
:
戴连渠,笔名石桅(石桅子),是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当过教师,写过新闻,当过城管,做过文秘,下过乡镇,干过督查。现供职渠县档案局。出版有诗文集《五味集》、历史散文集《宕渠遗存寻觅》、《宕渠流韵》,读书笔记《心迹》,专著《档案见证――渠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宕渠记忆――遗址遗迹篇》等。
欢迎投稿
1、文章体裁:小说、散文和诗歌、评论、剧本等
2、附作者照片一张,作者字左右简介
3、投稿邮箱:
qq.白瘕风能治好吗太原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