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简称和别名

天津的简称和别名

作者:谭汝为

历史上,天津发展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即今金钢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的发祥地。唐中叶后,天津成为粮食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使这里成为军事重镇和漕运中心。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率大军经直沽河南下,后夺取了政权登上皇位,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年()设天津卫,并建天津城,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从明永乐二年()至今,天津建城已多年。

天津简称为“津”,别名“沽”、“卫”。所谓“津”,就是渡口,指天子渡河之处;所谓“沽”,就是傍水的聚落,指七十二沽;所谓“卫”,指天津卫。天津另有多个别名,如津沽、沽上、海门、津门、三津、海津、海下等,形成了系列别称。

1.“津沽”——天津地区号称“九河下梢,七十二沽”。所谓“七十二沽”,如塘沽、汉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实“七十二”系泛称,并非确数。天津曾名“直沽”,海河又称“沽水”,可见“津”与“沽”密不可分,“津沽”并称,顺理成章。

2.“沽上”——天津文人在诗文书画上常署名地望为“沽上”。津门十景之一:“沽水流霞”,是对海河风光的艺术概括;而“沽上”,就是“海河之滨”的意思。

3.“海门”——指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地势,后成天津别称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门月夜”,天后宫匾额题词亦为“海门津筏”。

4.“津门”——众水汇聚,逶迤至津,河海会流于此,故名“津门”——这是从自然地理角度的诠释;海防重镇,漕运枢纽,护卫京师,故名“津门”——这是从政治军事角度的注解。明人撰《直沽棹歌》:“云帆十里下津门,日落朝平不见痕;苇甸茫茫何处泊,一灯明处有渔村。”

5.“三津”——名有两解:(1)北运河、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为海河,是为“三津”;(2)天津卫与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卫合一,故名“三津”。天后宫有“佑卫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额,南门外大街有老地名:“三津磨房同业公会”和“三津胡同”,可见此称由来已久。

6.“海津”——道出天津临河濒海的地理特色,加之元朝曾设“海津镇”,故谓。

7.“海下”——泛称海河下游一带,意为“渤海之滨”。博友文津艺谭提供资料:“海下,天津旧地区名,指旧时天津卫、静海以东、旧宁河以南的地区,至渤海之间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津市塘沽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的一部分,该地区开发历史可上溯至唐宋时期,深受沿海渔业、盐业、漕运、军屯等文化的影响,是天津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沽口寻源

作者:王洪起

在我们国家的华北地区海河水系,海河静静地流淌数千年,经海河下游的大沽口注入渤海湾。那咱们就看一看沽口的历史吧。

一.沽口寻源

大沽之名清初。相传,元朝末年郑,陈二姓农民在此落户,初名“花儿寨”(生活贫困之意)。明(年左右)形成村落,改称草头沽(庄周苇草从生且多坑塘故名)。至清嘉靖年间,万达庄,郝家庄,西沽,小厂先后出现,即统称大沽。

清末大沽隶属直隶顺天府天津县,并设协台衙门于此。

海河水系津沽地区计有72沽,区内21沽。是:有丁字沽、西沽、东沽(东沽在窑洼,见明时窑洼元帝庙磬文“曰东沽港村”,今元帝庙改净土院)、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沽、元沽、草头沽、桃源沽、盘沽、四里沽、邓善沽、郝家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此二十一沽,宝坻者二十九沽,宁河二十二沽。

沽gu

(沽)水。出渔陽塞外东入海。

今直隶之白河,即沽河也。白河远出宣化府獨石水合赤城水,龙门水东南流逕密云縣西與潮河合。既得潮河,西南逕怀柔縣东南,南逕顺義縣东,至通州城北东南三面,俗偁古潞水。又南逕舊郭縣西。又逕香河縣西南。又东南逕武清縣东。又东南入天津縣,合諸大川由直沽入海。

(說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

东汉许慎时期约在公元一百年左右,还没有大沽。元朝末年才有的花儿寨,草头沽,大沽,以至有了大沽口。

关于津沽,有人说是天津与塘沽。然而历史是这样的:

塘沽之名始于清末,塘沽初称塘儿沽,最早见于《宝坻政书.防倭》:“惟新河、塘沽、塘儿上三处为海寇必经之道……”当地又称塘二沽,含有在大沽之后形成之意;亦名塌儿沽,意即地势低洼之地。光绪十三年(年)修北宁铁路时将塘儿沽简化为塘沽。清雍正九年归宁河县,清末同知衙门曾设于此。

两个大,大直沽早于天津卫,大沽早于塘沽。而咱们要提的是大沽口,大沽口这个概念就概括了海河河口两岸的所有地方,包括大沽、塘沽新港、新河、北塘等等。所以说津沽即是天津与大沽口是根本的。这才是历史的事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jq/7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