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屯镇杨屯村出土《陆军上将前山东全省营务处孔公讳庆塘字文池德政碑》(以下简称德政碑),揭开了发生在清末的一次剿匪战事。
现根据碑文、相关史料及走访座谈资料,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事件始末。
杨屯镇杨屯村出土德政碑现场
一德政碑踪迹
清宣统3年()秋,山东省营务处军门(军衔,相当于今军区司令)孔庆塘率部来昭阳寨(今孔庄老村)剿匪解围,湖陵乡(今杨屯镇)绅士感恩戴德,于民国11年()为其立碑于湖陵乡杨官屯村(今杨屯老村)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碑被红卫兵拉倒,碑首、碑身埋在董继发院前路下。
年,编撰《杨屯镇志》期间,根据知情人座谈提供的线索,欲将石碑挖出,终因多种原因未成。
年孔庄村启动《孔庄村志》以来,乘杨屯村搬迁之际,该村参与修志的几位“老年促进会”成员,征得当事人同意,在孔庄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预定于年清明节后将该碑挖出置于孔庄村史馆(待建)内。
杨屯村热心村民得知消息后,紧急商量对策。4月8日,在杨屯村村主任张光辉、任中勉指挥下,村民周本安、吕复堂、李东虎等人早于孔庄人一步将这块百年石碑的碑首和碑身挖出。
当杨屯人得知孔庄人欲“不惜一切代价取得石碑”消息后,为防万一,将碑藏匿于龙东矿家属院锅炉房内,加锁,由两个人各持一把钥匙严加保管。
碑帽
该碑石材为优质青石,碑身高cm、宽83cm、厚30cm,正面两侧竖向刻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水鸟等图案;碑首高cm、宽93cm、厚43cm,刻有辛亥革命军军旗、军徽。
据知情者回忆,碑座仍被埋在沛龙公路南侧的郑守社楼(当时为郑氏酒家)下,碑座为长方体青石,周边有图案。
二孔庆塘生平
孔庆塘(-)字文池,原名孔庆彩,别名孔疯子。祖居曲阜,明中期迁滕县级索镇东龙冈村。幼年习文,青年时投效淸新军,入武备学堂。
光绪十五年()受清政府委派赴德国留学(军事),历任旅长、云南善普洱镇总兵、兖沂曹济道台等职。曾因护驾慈禧太后有功,封大清陆军新军军门(今级索村的“军门大院”抗战旧址保存完好),并拨款在滕县书院街口为其建孔家大楼,清末民国期间为滕县八大家之一。
民国初,孔为国民党陆军中将,死后追认为陆军上将。
孔庆塘在德国留学时照片(疑右1)
三时政背景
清末民初,改朝换代,内忧外患,土匪猖獗。
清宣统二年(),盘踞在龙固集一带湖区的匪首邬金山(外号邬老大)带领两千土匪攻打泗亭乡(今杨屯镇)赵楼圩(今赵楼村)。造成46人被杀,百余人受伤,数百间草房焚毁的惨重后果。
民国元年,土匪先后攻破沛县县城、夏镇(今山东微山县县城),城中官兵逃匿,土匪肆意搜刮;九月,土匪烧毁沛县教堂;十月,土匪再次攻沛县城,陆军营长伏龙乘匪攻城间隙,出城突击,土匪溃败……
民国《沛县志》载:“土匪据龙固集,民政长甘桂林会同陆军剿捕失利,匪势复盛,抢劫之事,日有所闻”。
杨屯展览馆图片赵楼血案
以上记载可见当年土匪猖獗之一斑,微山湖区地处苏鲁交界,湖中芦苇丛生,是土匪藏身的好地方。流浪饥民,衣食无着,被迫为匪;散兵游勇、残兵败将,聚众为寇。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土匪流寇最为猖獗的时期。邬老大带领大毛、二毛、吕四、老扁担、张大个子、李二扒子等大小头目打家劫舍、横行乡里。辛亥革命运动刚刚兴起,政府军手忙脚乱,革命军无暇顾及匪患,规模较大的村纷纷筑寨自保。
乡绅富甲是土匪袭扰的重点,他们纷纷携财躲进附近的寨圩内避难。寨圩便成为土匪攻击的重点,防卫力量薄弱的寨圩十有九破,这次土匪围攻戒备森严的昭阳寨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四孔家军驰援昭阳寨
昭阳寨是当时周边地域防卫力量最强的寨圩,寨墙坚固、武器精良、人丁团结,屡遭攻击而不破。
土寨墙环村一周,墙体底宽约十八米,高约五米,顶部平台外侧有耳墙,留有垛口,四角有炮楼,夜间有团丁打更值守。
墙外有十几米宽的寨壕,南北两面各有高大门楼,装嵌巨大《昭阳寨》木匾,下有宽大坚厚的木门。
民国元年旧历腊月十五日,悍匪邬金山纠集数千人围攻昭阳寨,寨内团丁向渔民借来20多挺土枪,加上民团武装自有土枪、自制炸弹及滚木砖石,躲在耳墙后面阻击。
土枪可以装填火药、铁砂等物,一枪发出,铁砂呈锥形飞出,可击中百十米外方园几米内的猎物。炸弹里装有铁砂、硫磺、石灰及火药(庙道口村专造火药),威力强大。
土匪组织20余辆太平车(百姓用于拉运粮草的四轮大车),车上装满柴草,用以挡枪弹、滚石,还可以点燃柴草烧寨门,土匪持土枪藏于车后进攻。
双方激战,对峙三昼夜,土匪势众,寨圩岌岌可危。
土匪攻寨清宣统3年,邬金山带领数千土匪围攻昭阳寨(今孔庄老村丁辉画)
期间,寨主急修文书,夜遣乡老越圩过湖去滕县请求乡绅费钦相,费深明大义,立即谒见山东全省营务处故友孔庆塘,请求救援。
孔担心越境用兵违纪而推脱,费君慷慨陈词,痛述利害,乡老们跪地哭拜,孔不忍,慨然应允。
孔急调军士千余人,星夜西驰。至湖边,费君派遣子弟,约会乡绅,急征船只百余艘在岸。
马队、步兵、炮营快速渡湖,至寨北一里处的新河头码头上岸。炮声、士兵呐喊声吓得土匪抱头鼠窜。
寨主派人连夜渡湖求援(丁辉画)
孔帅军入圩,百姓夹道欢迎。十九日,庆塘得知悍匪溃逃至龙固圩,立即与寨主乡老策划追击方案。
管带(军衔,相当于今营长)彭占元为右翼由北面进击,管带姬爵五为左翼自东南进攻,调谷亭防营邓继佩管带从西面堵截,司令王恩诏统炮队由东路直接轰击,孔庆塘统帅马队以备追击。
另外通知各乡绅董,调集民团在正南防御,以防逃窜。
各路同时冲击,枪炮齐发,喊声震天。匪胆已寒,犹如惊弓之鸟。大军到处,如摧枯拉朽。但顽匪仍借助有利地形,藏在圩内狙击。
黄昏,一股土匪自东门冲出,军匪激战,险为逃脱,孔军也伤亡数人。庆塘再次严令各军,竭力攻圩。众匪力竭,见大势已去,乘夜逃遁。
守候在沛龙公路(老公路,过西仲山、安庄、庙道口)附近的湖陵乡民团,在西仲山截击逃匪。混战中活捉20余人,被团丁带到昭阳寨北门寨壕边,团队长冯德让砍死3人,其余皆丧命于老蟒精(外号,冯姓,名字不详)的铡刀。
孔家军围剿龙固寨内土匪老窝(丁辉画)
次日拂晓,庆塘入圩查验,火势依然汹涌,居民逃亡,难免伤感:“吾所破者贼也,良民被累一至此乎!”于是招集出逃百姓,安抚居民,并告诫他们,不要容留匪类,以酿后患。要组织民团,加强防御。
此役重创土匪势力,基本清除了当地匪患。民国7年(),匪首邬金山被县警备队擒获,地方从此安宁。
民国11年,局势稳定,湖陵乡乡绅、商界、名人志士自发捐款为孔庆塘立碑。
该碑碑文的撰文、书丹都是孔庄村人,文字、书法功底深厚,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广泛流传于百姓中的民谚“天上星星多,孔庄秀才多”。
村民感恩戴德,为孔庆塘立碑(丁辉画)
五存疑补漏
德政碑是迄今为止境内发现碑体最大的石碑,碑刻为我们了解当地清末民国期间乱局提供不可多得的证据,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孔庆塘跨域解围的功绩固然可敬,然而寨主、赴滕请援的乡老及费君同样功不可没,碑文没有为他们立传、表彰,令后人惋惜。
猜测应该是怕土匪报复而隐藏了这些功臣的情况。
据考,昭阳寨冯家与滕州费家世代深交(亦有人说两家有姻缘关系,待考)。费君,名钦相,字辅宸,滕县西南费庄村人,太学(相当于今大学)学识。
为防匪患,费招募民团组建水师营,驻扎在昭阳湖东岸。地方安宁,百姓感恩,赠送“迹著昭阳”匾额。清政府为嘉奖费君功德,授五品衔、赏戴花翎。这次昭阳寨解围后,以冯姓为主的乡老,刻制《机佐元戎》金色匾额,悬挂于费君门楼。
费家几代人多求学于孔庄,与冯家世代友善。长子费化亭与冯德馨(字香泉,秀才,文风犀利,懂条律,代人书写讼词,几无败诉)同学同龄;孙子费全武、费全钧与冯子固师生情谊深厚,上学期间,吃住在冯家。
费家曾在与乡邻打官司时,屡讼屡败。后请冯德馨写了讼词,官司胜诉。
民国21年,冯子固母亲去世,费家登门吊孝,巨额礼金令帐桌不敢收,请示子固后收下。
抗日战争初期,费全武、费全钧率领他们变卖家产组建的抗日队伍来沛投靠冯子固,与同乡侯贺臣同为冯子固部下基层干部。
费全武在日寇攻打孔庄时,率特务队迎击日军,全队百余将士壮烈捐躯。
民国27年,冯子固四子族勋曾藏在费家,躲过日军追杀。
另外,昭阳寨寨主(疑冯秀芝)及求援乡老资料待考。
(二)为什么没有沛县政府军的影子而是舍近求远?
虽然碑文已经给出理由“辛亥年八月,革命军起事于武昌,各省响应,徐沛防营调赴前敌。”
然而这个理由显然是给沛县政府军解脱的一种说词,武昌起义后,江苏等大部省份响应,唯山东等四省无动于衷也是事实。但解围事发清末,而武昌起义爆发于民国4年,显然以上理由不能成立。
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孔庄村冯姓与滕县费姓世交之故。
(三)为什么碑立湖陵乡治而不是昭阳寨?
这次剿匪已经跨越了昭阳寨的范畴,遍及湖陵乡近半个境域。碑立湖陵乡治所理所当然,而且昭阳寨内也有不少周边村富人。
(四)事发期间应为昭阳寨,而碑文说土匪“环攻孔庄圩”令人费解。
民调显示,当时湖陵乡百姓皆称孔庆塘的军队为孔家军,直至今日仍有此说。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加上历史上孔家圩是昭阳寨的前身,剿匪事件后,百姓感恩孔家军,改昭阳寨为孔庄圩了。
撰写碑文时,不用当时名称虽有不妥,但也在情理之中。
(五)孔家军既然兴师动众跨湖剿匪,悄悄包围里应外合才是歼灭土匪的最佳方案,为什么未及寨圩便放炮惊走群匪而致再度调兵累及民众呢?
是指挥失误?或许是想用最小的代价达到解围目的的初衷没有得到百姓认可,在寨民的百般恳求下才不得不重整军力围剿匪巢的?
六德政碑链接
由于这次跨域剿匪的主战场在龙固,而且又是当地轰动一时,大块民心的特大事件,因而,龙固发现记载此事的德政碑也在意料之中。
当地已发现民国四年的相关德政碑三方,分别是田韫山德政碑、孔文池(庆塘)德政碑、徐玉岑德政碑。
据《龙固镇镇志》载:龙固集西北六里边沟上,有普济桥,即“五百(碑)单(担)三孔”之姚楼桥。该桥原有刻碑,已沉落河底。
现存留河心之老桥,桥面所铺有三方碑石,乃民国初北王团董牵头,为“国民革命军”剿“匪”纪“功”颂“德”所立。
此三方碑及碑座,均平铺于桥面之上,应该是老桥塌落后,将三方德政碑移此抵铺的。
这三方功德碑的碑文简录如下:
其一:《山东兖州镇守史陆军中将、勋五位、韫山田公德政碑》,额书“伟业共仰”,北王团士民公立,滕阳李春城书丹,碑背无志,但书公立代表人名单。
其二:《山东全省营务处署理兖沂道、兼统中路巡兵马步炮水纲练八营、文池孔观察德政碑》,额书:“永垂不朽”。湖陵乡保卫团团总付城泰贺、北王团团董王复田、徐自勉、宋宗岱,安平乡首事黄慎谦、姚孔卓及王庆之、王振江、谷怀忠、董步瑞等共立。
其三:《山东管带前路巡防步九营、陆军步兵少校、玉岑徐公德政碑》,北王团士民公立。碑背有志文(除掩于桥墩字迹外,余皆全录)如下:
盖自武昌起义,南北交攻,各处土匪蜂起,民不堪命。我团地界两省,受害尢烈……
斯时也,幸赖统兵莅止,剿抚兼施,乡曲赖以安堵公恐去后,余氛不消,命张君化我住防阎集,哨官于君献廷住防谷亭,且嘱之曰:除暴安良,我份内中事也。
于、张、黄三君,均奉命唯谨,常以梭巡,不惮况瘁。贼皆西窜。嗣张黄二君交卸陆军少尉,前哨哨官,张君鹏飞,哨长贾君玉龙,马君彪臣,把卡放哨,日夜巡逻,尢为我团民所称道不置者也。
由是论之,公之大有造于我民,而不知感耶。是以我团士民公议立石,以志不忘其事。
予按:“玉岑公,丰县人也,投笔从戎,累以战功擢充山东前路巡防管带兼陆军步兵少校职衔。仅公素日所为……率皆德威并济,为一方保障而口碑载颂且啧啧焉称颂。公之有功于民,民之感恩夫!
巨野解锡禄撰文
七德政碑碑文
石碑正面中心竖向镌刻碑题“陆军上将前山东全省营务处孔公讳庆塘字文池德政碑”,右侧:“中华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菊月上浣谷旦”,左侧“湖陵乡绅商士民恭立”。
石碑背面碑文(繁体字已转换成简体字,标点为后加,O为不能识别的字,括号内的字为编者加注):
辛亥年八月,革命军起事于武昌,各省响应,徐沛防营调赴前敌。四方不逞之徒乘机蠢动,横行劫掠。自秋徂冬,猖獗俶扰。O(疑嚣)张湛焚,虏OO,村圩多成邱墟。
一时士辍学,农失业,工商逃亡,转徙流离。乡民几无复生人之乐,惨苦之状,言者痛心。噫,甚矣惫!
腊月十五日,悍匪邬金山等纠集数O(疑千),环攻孔庄圩。势甚猛烈,枪弹雨下,前者殪毙,后者继进,圩中岌岌,危在呼吸,相持三昼夜。
时,沛境诸圩,保全者十无一二焉。滕绅费君钦相O(疑闻)而心恻,急持乡老公呈,赴山东全省营务处,谒见孔军门庆塘,请援孔公甫。至六(应该是十六,疑漏“十”字)日,部O(疑署)未齐,深以越境为虞。
费君恺切详喻,痛陈利害,公大韪之。抽调队伍,不分畛域,星夜西驰。又限于湖,仓猝难渡。费君遣子弟、约乡耆,倾刻之间,集舟百余。公督马步、炮营电驰渡河。遥瞻湖面,樯帆排列,数O(疑枚)炮声一震,势为霆摧。贼不知兵何自来也,惊溃鼠窜,围遂解。
公抵圩,访察情形,侦探贼踪,策划追击。十九日,闻匪麇屯龙固圩,负堣朁聚,公以不为铲除,害犹未己(应该为已字,疑书写或刻字时笔误)。乃振旅督剿,指授方略。
命彭管带占元为右翼,由北面进击;姬管带爵五为左翼,自东南进攻;调谷亭防营邓管带继佩,从西面堵截;王司令恩诏统炮队,由东路直接轰击;以马队备追巡之用。又饬各乡绅董,调集民团,在正南防御,勿使窜脱。指挥既定,枪炮齐发,天震地岌,风尘晦冥。弹丸到处,如摧枯拉朽。
匪胆已寒,犹复狙伏圩内,抵死抗拒。日将落,狡悍者困兽思斗,突自东门冲出,大军几为所乘,亦伤亡数人。公重申严令,再接再厉,为一鼓歼旃之计,贼力竭宵遁。
次日拂晓,公入龙固查验,火势燎原,居民逃亡殆尽。慨然曰:“吾所破者贼也,良民被累一至此乎”!因招集流亡,还定安辑。复示以善后机宜,团结丁壮,力图守御。切勿仍蹈前辙,容留匪类,以酿后患,众心大和。是役也,值地方凋敝之时,军食难给。
公兵不满千,提饥寒之旅,剿数千凶悍之积匪,驱出境外,使沛北各乡永无大股滋扰。人民如枯木逢春,涸鲋得水,栩栩然始有生机。古人解溺救焚未必如此神速,三日之间,民困复苏。公之有造于吾乡者顾不伟哉?又奚可忘耶?
公讳庆塘,字文池,孔子七十三代孙,著籍滕县。费君与公雅故,诚所谓见义勇为者至。公家世及历官,政绩已详墓志(立碑时孔已逝世4年),且将著于国史,无烦备述。兹将当日事实,粗陈梗概,用昭记念,因缀之以铭曰:
儒文侠武,道不并张,命世英杰,乃兼厥长。
桓桓孔公,至圣苗裔,脉衍尼山,族滋滕邑。
幼敦诗书,壮学戎机,娴精炮术,名震京畿。
辛亥之冬,大地阴霾,雈苇盗起,啸聚为灾。
室家转徙,骨肉乖违,倒悬待解,苦无归依。
时惟我公,振旅还乡,为国平城,为民保障。
星驰义师,来拯吾民,解溺救焚,惟公之仁。
炮弹星飞,群匪惊走,树植嘉禾,铲除稂莠。
大勋既集,地方肃清,奔走偕来,同我太平。
黄童白叟,式舞且歌,饮和食德,其乐如何!
追念公威,震如雷霆,怀思公德,泽及群生。
安良除暴,赫濯声灵。我有田畤,公为殖之;
我有室庐,公为保之。绣像铸金,梦寐难忘,
如公在上,祈祷馨香。舆情感戴,代为详陈,
千百年后,视此贞珉。
后学冯德新薰沐敬撰
后学孙甫翰沐手书丹
铁笔山人李锡海镌字
作者简介
杨德俭:沛县汉文化研究协会会员、沛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沛县谱牒文化协会会员、沛县微山湖文化研究会会员、杨屯镇昭阳书画院院长、《杨屯镇志》主编。
(作者近照)
丰县习酒丰县总代理店谢光顺总经理将一如既往地践行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合作伙伴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好酒一定要让咱徐州的老百姓喝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