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卓
年7月初,全家一起到湖南旅游,其中包括张家界。
诗人王维十九岁时写了一首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其中最后四句是: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01因为曾经在海外工作,所以在机场、飞机上和国外都能见到不少外出旅游的同胞。此外还有不少外国人,比如日本人、韩国人等等。
一人出游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结伴而行。比如《我们始终牵手旅行》的左手、张千里夫妻带上自己的的孩子去旅行。一般来说,结伴旅行的大多数是夫妻或者一家三口。正如绿豆芝麻夫妻出的两本书名,一本名为《和最爱的人去旅行》,另一本叫《带着宝宝去旅行》。
当然,这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但是也有少数老年人。在首都国际机场见过一个五十多岁的大爷,带着他年近八旬的父亲跟团游欧洲二十国。我和老婆小清去海南度蜜月的时候,团里一共十几个人,其中就有一对江苏的退休夫妻。
我常常在想,他们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年纪还要出国远游呢?等后来读到“花甲背包客”夫妻——张广柱和王钟津的文字,我就懂了[1]:
我们夫妻俩都60多岁了,却不喜欢“老年人”这个词,显得暮气沉沉、日薄西山,即使是夕阳红,也离坟墓不远了。喜欢年轻人,意味着激情、活力、希望、未来。所以造一个新词描述自己:花甲青年;还起了个共用网名:花甲背包客。
我们希望颠覆传统的养老模式,退休前两年就开始规划退休后的生活。总的想法是:不在医院里度过晚年,遛狗、养鸟、种花、抱孙子这样颐养天年的安逸生活,不是我们的期待。我们希望抓住人生的尾巴,活得更精彩。于是,我们选择了新的人生目标:周游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旅游不再是对生活的点缀,而是一种养老模式,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我们依然像孩子一样,睁着好奇的眼睛,望着这个多彩世界,去探索、去追寻。在遥远而陌生的国度,语言不通、身体病痛、迷路、受骗、失盗、遭劫、车祸……风险无处不在。不可预知的天灾人祸,随时可能不期而遇。种种未知和不确定性,常常让我们陷入焦虑和恐慌。我们已不再年轻,白发苍苍却依然做着儿时旧梦,追寻梦中幸福。几十年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梦就有快乐,而快乐总是躲藏在困难背后。周游世界的旅途,让我们不断重复一种体验:困难背后是快乐,而穿越困难得到的快乐会翻倍,再翻倍!父母年轻时也常常出去旅游,特别是母亲,去过国内很多地方,还去过韩国。
01年4月,一向节俭父亲听从我们的建议,跟团去了华东五市,拍了很多照片,看得出来,他很高兴。
我从尼泊尔回来时,就计划我和小清出钱请爸妈一起旅游,去掉每个人去过的地方,剩下的选择并不多。又因为正值盛夏,怕云南太热,就选了湖南。而且因为父亲没有坐过飞机,特别选了坐飞机,只是天公不作美,一直在下雨,所以不是特别尽兴。
张家界市武陵源核心景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总编辑邓道理先生有一篇博文《父母健在应远游》,我很同意他的观点:父母这次远游生动地告诉我,其实应该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安排他们多到外面走走,感受下外面的斑斓世界。这是提高他们老人生活质量的最好方式,也是体现子女孝顺父母的最佳表现形式。其实,人生下来就是看世界的,只不过有的人一生就是看的家乡,而有的人一生就是看的他乡。
有人吐槽跟团游是这样的——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而跟团游的魅力或许在于省事儿、省钱。说实在话,旅游本身就是一种花钱的活动,但是如果规划得当其实是游有所值的。
其实人生在世,不过“舍得”二字。关于幸福,“花甲背包客”夫妻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哲学[]:人生路上,有无数目标可供选择,必有取舍。追求自己的梦想,总要舍弃另一些东西,即使它们充满诱惑。
房子、财富能带来快乐,但不是无限幸福。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在一定阶段上成正比,在另一阶段就变成反比。超过临界点无止境地追逐财富,幸福感就会持续衰减,直至丢掉幸福,变成房奴、财奴。做房奴、不做车奴、不做财奴,追寻梦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活得快乐、笑得开心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家的概念,不是房子,而是和亲人在一起。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走到哪里都是家。现在我已经不是“意恐迟迟归”的游子,也不是“近乡情更怯”的归客,我只是这个城市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一员。我曾经去过异国他乡,走过大江南北,看过海内外的繁华与落寞、热闹与静谧。回过头却是我的父母、老婆在家——在这个宁静的港湾,等我多年。我终于回家,与父亲母亲、老婆小清、儿子梦得朝夕相处。
想起读过的左手《我们始终牵手旅行》一书最后一节中的几句话:家并不是你的住所,而是内心的全部牵挂。家不只是地方,更是人。是他们,爱着我们并因为我们爱着这个世界的人们,翘首期盼着挂念着我们的人们。
0张家界的风景如何?
我也只能说“当时只记入山深”,其他的已经不太记得了。恕我们只是跟着导游走马观花,没有时间仔细观察,而且现在的导游和景区都加了很多矫揉造作的文字,反倒失了景色的本真。当然,张家界的景色不必说,一定是赏心悦目的。但是天降大雨,我们都成了“落汤鸡”,雨下雾起,满山翠绿就只剩下白色的朦胧了,况且我们还要顾及行程和自身的安全,哪来的心情尽情欣赏。不过,在游人蜂拥而至之前,在天色晴朗的时候,张家界是什么样呢?幸好,我在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女士的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里找到了一段三十年前她去张家界的回忆文字[]:我站在山脚下,举目仰望,一反绝大多数山峰共有的连绵起伏的状态,张家界的山是拔地而起,直向云天的。它们一个个、一根根互相依傍又各自独立,形成了奇特的形状,每一个山柱都各有特色。我不自觉地沿着山脚下的小路,沿着清澈无比的金鞭镶走向山景的深处。每一步都会发现许多不同的景象,那些山头,不断随着我的走动而变幻着形象。仔细看去,他们都像是有生命的:有的像雄赳赳的武士。有的像远眺的姑娘、有的像拥抱着的兄弟,有的像拜佛的和尚,有的像站立的观音。还有一座像端坐着的如来背影,头上还有螺髻。有的像猴脸,有的像金箍棒,还有那巨人的金鞭岩,就像一根擎大玉柱,直指云天。我感到他们都是有生命的,他们高高地俯视着我,围绕着我。在他们中间,我觉得自己极为渺小,一种巨人的压力,使我忽然有些毛骨悚然。
0华林甫先生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像杨村、周庄、薛营、王店、朱家桥、梁家湾、沙家洪、张家港、戴家里、苏家屯、翁家埠、杨家岭、祁家豁子之类的地名。无论是在林海雪原,还是南国春城,抑或是长城脚下、大江南北,也无论是西北边陲还是东南沿海,从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到山海关外的北大荒,这类地名到处可见,俯拾皆是。这种由姓氏加‘家’字(有时省略)再加通名组成的地名,就叫姓氏地名[4]。”
但是张家界并不是真正的姓氏地名。
张家界之名,最早见于明崇祯四年(年)《张氏族谱》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张再昌,是永定卫大庸所指挥使张万聪的第6代孙。明弘治年间(-年),朝廷见张万聪镇守有功,将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带“山林之地”作为封地赏赐给他。他于是举家上山守业经营。
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领属界限,一是指高山。这里的含义应该是高山,据我所知还有一个黄洋界。
小时候我常常把三个地名搞混——张家港、张家口、张家界。
张家口的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但张家港的名字由来却和张家界有些像。
唐宋年间,香山和镇山之间有一涧谷流漕,终年涧水不绝,溪流潺潺。如遇大雨,山洪直冲流漕所在东江湾沙,形成水渠。
据《重修张氏宗谱(孝友堂)》载,明代万历元年(),张南山自靖江生祠堂迁居香山北麓,此为张氏香山支始迁祖。南山公在此化钱买券,开发圩塘,流渠旁边遂形成村落张家埭。
由于开发的圩田常受山洪的涝渍,于万历二十四年()张氏合族集议,齐心协力将流漕拓宽成河。新河面宽丈,底宽1丈,长00余米,由此免除了涝渍之苦,但未有河名。至万历四十一年(),张氏为经营粮米自备木船条,往返于扬州、高邮之间,数载后获利甚丰。为让木船能停泊到自家门口,再出资募工拓宽此河,并在屋旁河之尽头拓成倒潭1只,以便木船调头。河面宽7丈,底宽丈,重载木船可进出自如,但仍无河名。
康熙二年(),江阴县衙拟在澄江门和巫山之间修建马路,勘察丈量到此河时,发现此河无名,于是请大桥镇镇董吴翼之提议起名。吴翼之知道此河乃是张氏祖上所开,后来又是张氏裔孙拓宽,遂提名称“张家港”,并报江阴县衙认定备案。康熙三年(4)冬,江阴县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为张家港。
04前几年,我总想着能去探索大自然,所以看了一些野外生存的书。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跟着贝尔去冒险》这一类的节目。
大学时,全班集体春游,宜昌西陵峡快乐谷有蹦极,高61米。我虽然不恐高,但真的没有勇气去尝试。我看野外生存方面的书顶多只是“叶公好龙”。
年8月0日,世界最高最长玻璃桥、世界最高蹦极台、世界最柔的桥梁……创造了世界建桥史上十项“世界之最”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正式投入试运行,开放迎客。玻璃桥位于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栗树垭和吴王坡区域内,桥面由99块全透明玻璃铺设,桥面总长40米、宽6米,距谷底相对高度约00米,游客走在桥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脚下的悬崖峭壁,好似行在空中,非常刺激。
我虽然没有到桥上去过,但可想而知。
张家界天门山是很多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天堂,01年,第二届世界翼装飞行世锦赛就在张家界天门山举行。
01年10月8日,前来参赛的匈牙利选手维克多·科瓦茨身着橘黄色翼装跃向天空,几十秒后,他的身影在天门山盘山公路第84道弯处附近消失不见。
第二天清晨,沿着绝壁攀岩而下的救援队员找到了维克多·科瓦茨的遗体。
维克多·科瓦茨的个人格言是:“坚持你的梦想,不然就会死亡。”我想起了和这句话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那是中国航空先驱冯如的临终遗言:吾死后,尔等勿因是失其进取之心。年8月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的一场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
所以对这样的人来说,是不是第一人其实并不重要。至少和阿姆斯特朗一同登月的巴兹·奥尔德林是这样认为的,第一个登顶珠峰的埃德蒙·希拉里是这样认为的,年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的美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年,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开始第一次到南极洲的探险,其目标是罗斯海。他发现并命名了爱德华七世半岛。年他回到英国。
0年,斯科特从英国出发,重返南极,他这次的目标是要到达南极点。但他发现这次有一个竞争者,那就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年1月17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去世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0公里。
其实那之前的1年1月,在南极洲的鲸湾港(WalvisBay),阿蒙森与斯科特曾经巧遇,两个竞争对手进行了友好的互访。
年,美国在南极点设立科学考察站,为纪念在1年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阿蒙森和年第二个抵达南极点的斯科特,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SouthPoleStation)。
在飞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飞行其实也是一种极限运动。飞机是莱特兄弟发明的,但和冯如一样,他们的偶像——航空先驱李林达尔就是年在一次飞行试验中失事牺牲。
年10月5日15时“中国航海第一人”郭川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
但是很多人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这样的壮举:01年11月18日,郭川开启“单人不间断帆船环球航行”之旅,经历了海上近18天、超过海里的艰苦航行,于01年4月5日上午8时左右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母港青岛,成为第一个成就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伟业的中国人,同时创造国际帆联认可的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
所以机遇与风险并存,不成功便成仁,对于很多先行者来说,是大实话。
05鲁迅先生说[5]: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但是其实螃蟹虽然好吃,但是吃法也有讲究。不会吃螃蟹也会吃死人。年1月9日的《春晨晚报》报道。昆明市富民县的彭女士带着儿子在县城小吃店买了一份油炸螃蟹带回家吃后,两人都出现了呕吐。第二天彭女士中毒身亡,其子经抢救脱险。
现在,世人皆知日本人好吃河豚,但其实国人吃河豚的年头也不短。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就记载:梅圣俞尝于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
而且那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河豚有毒:河豚鱼,水族之奇味也,而世传以为有毒,能杀人,中毒则觉胀,亟取不洁食,乃可解,不尔必死。余时守丹阳及宣城,见土人户食之,其烹煮亦无法,但用蒌蒿、荻笋、菘菜三物,云最相宜,用菘以渗其膏耳,而未尝见死者。或云土人习之,故不伤,是大不然。苏子瞻,是蜀人守扬州。晁无咎,济州人作倅。河豚出时,每日食之,二人了无所觉,但爱其珍美而已。南人言:鱼无颊、无鳞与目能开阖及作声者有毒,而河豚备此五者,故人畏之。
日本人爱吃刺身,但中国生吃鱼的历史也很久,中国人称之为鱼脍。《诗经》里说:“饮御诸友,炮鳖脍鲤”,所谓“脍鲤”就是生鲤鱼片。而且还有季节性配料。
《礼记·内则》说“脍,春用葱,秋用芥。”
后来,吃生鱼片在中国很流行,比如王维的句子就有“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白居易的《秦中吟》里也有“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的说法。
后来李时珍还比较具体地说了做法:刽切而成,故谓之鲙。凡诸鱼之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齑、姜醋、五味食之。
但是,吃得上生鱼恐怕也是少数人的待遇,其实鱼脍大多数原料都是海鱼,淡水鱼并不是没有,但是寄生虫比较多,所以不流行。所以大多数能吃到鱼脍的古人,不是靠海而居,就是住在交通发达的大城市。
古代没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贵的肉,或是备年货的时候,就先用水将其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最后,再十条扎成一束,放起来慢慢享用。而在发展起步较晚、交通不便的西南地区,气候更加潮湿,于是他们发明了腌肉,也就是腌制食品。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的《腊肉》一文中说:湖南的腊肉最出名,可是到了湖南却不能求之于店肆,真正上好的湖南腊肉要到人家里才能尝到。因为腊肉本是我们农村社会中家庭产品,可以长久存储,既以自奉,兼可待客,所谓“岁时伏腊”成了很普通的习俗。
是晚下榻友家,主人以盛撰招待,其中一味就是腊肉腊鱼。我特地到厨房参观,大吃一惊,厨房比客厅宽敞,而且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房梁上挂着好多鸡鸭鱼肉,下面地上堆了树枝干叶之类,犹在冉冉冒烟。原来腊味之制作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烟熏。微温的烟熏火燎,日久便把肉类熏得焦黑,但是烟熏的特殊味道都熏进去了。梁实秋先生虽然去的是湘潭,但张家界的腊肉也差不多。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人解释这个“束修”就是一束咸猪肉,也就是十条腌肉。
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特困生,比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看来“束修”的门槛并不高,一般人都能负担,也就是说,当时家家都能吃得上腌肉。
后来,给老师的学费已经不是腊肉了,但是仍然叫束修,这个名字至少一直到清朝还在用。
束修是腊肉的这个说法也有不同意见。钱文忠先生就认为“束脩”其实是指束发、洗澡,换句话说孔子收学生,起码能够生活自理,能自己梳头发、换衣服洗澡的人。孔子是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人,而且“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怎么会收学生腊肉呢?
但我觉得,孔子的意思不是真的收学生的腊肉,而是能吃得上腊肉的学生我就收,要求不高。
对于腌肉,我们更熟悉的名字应该是腊肉。一种说法是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祭神肯定有肉,这叫腊肉,农历十二月因此叫腊月。也有的说,腊肉一般都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肉”。另外,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还说“到了腊尾春头的时候拿出来吃,所以叫做腊肉。”
这好像是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我不讨论。
当然,在现在看来,腊肉并不太健康,盐分高,亚硝酸盐多。不过经过现代工艺改良,腊肉仍然是饭桌上常见的一种食品。很多过去的做法沿用至今,比如《清稗类钞》里的煮腊肉:以盐渍猪肉,干而食之,曰腊肉。或煮熟切片,或加笋煮之。
我在浙江就喝过腊肉竹笋汤。做法大同小异。
06年第期的《旅游界》杂志发表了一篇《谁更美,黄山大战张家界》,其中说:张家界与黄山都很美,像两个顶级美女一样。但若要问,到底哪一个更美,那就要好好比较一下再作回答了。
邓道理先生转载了这篇文字,还专文批驳过,其中有一句:换句话来说,黄山大战张家界,张家界迎战黄山,谁最美,游客说了算!
平心而论,黄山久负盛名,张家界名闻天下,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关于旅游,我很赞同张家界的绿豆芝麻夫妻接受《航空画报》记者波尔采访时表达的观点: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旅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的旅行,也从最初单纯的好奇,去一些大家也去的地方,去一些常规的地方,比如庐山、九寨、华山等等;逐渐变成了后来想通过旅行去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去一些别人很少去的地方,去一些别人很难去的地方,比如滇西北、川藏青交界地区等等;而现在,则更喜欢去一些默默无闻的地方,一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通过这些方式来认识自己,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共生繁衍。
其实,张家界从默默无闻到名闻天下,正是很多持此类观点的人先后来访,才使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张家界“千呼万唤始出来”。
年,大庸县政府在张家界办林场,命名为国营张家界林场。
年的5月,湖南省林业厅长霍启明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委托,专程来张家界林场考察。当时张家界林场无公路、无电灯、无旅馆。
年春,岁的新华社记者杨飞慕名来到张家界林场,他整整蹲了天,拍摄了许多精美的图片。离开张家界后,陆续在国内外各种报纸刊物发表了张家界风景照片00余幅,文章万余字。他最早把镜头对准张家界,拍摄了一幅有名的《群峰迎宾》照片,登在《人民画报》上,他最早通过大量图片文字推介张家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将张家界风光照片登上了美国《地理》杂志封面。
掀起张家界的红盖头的人是吴冠中。
年岁末,湖南省委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张挂巨幅湘绣《韶山》,约请吴冠中在湖南宾馆创作巨幅油画《韶山》。画完之后,吴冠中向省委借了一辆小车,在湖南境内自由奔驰,“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别人的推荐下,将信将疑的吴冠中来到了还是大庸县北一个林场的张家界,吴冠中被张家界举世无双的美彻底震撼了。从张家界林场下来,吴冠中写了一篇传世美文《养在深闺人未识——一颗失落的风景明珠》,发表在年元旦的《湖南日报》上:张家界,是大庸县北部的一个林场,很少人知道她,我这回因事,顺便到湘西写生,旅途匆匆,人们给我介绍张家界林场,我先姑妄听之,后来不少同志再三推荐,我才下决心去看看。因为我有过别人介绍风景如何好到头来大失所望的经验。这次看到张家界林场,却意外地使我非常兴奋,如获失落在深山的明珠。
为了探求绘画之美,我辛辛苦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就以峨嵋来较量,峨嵋位高势大,仗势吓人,其实并没有张家界这么突出的特色,至少大多数美术工作者将会同意我的看法。据说由于这数十里的山势象一匹奔腾的烈马,故又名马鬃岭。马鬃岭也好,张家界也好,都尚未闻名,等待游人们为这绝代佳丽起一个更贴切的芳名。吴冠中先生回到北京,把湘西之旅尤其是张家界之行的感受告诉祖籍湘西的画家黄永玉,黄永玉年5月来到张家界,不久又与作家沈从文一起再上张家界。此后他三上张家界作画,并第一个在香港举办了“张家界画展”,受其影响,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慕名而来。
年4月,时任香港摄影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复礼,带着一群香港摄影家来到张家界。后来陈复礼等主办的张家界摄影展轰动香港。他在黄石寨拍摄的名为《山鹰图》的作品,参加伦敦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作品展览获得金奖,“张家界”的名字第一次在欧洲登陆。
年9月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原来的张家界林场正式命名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5年5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庸县,设立大庸市(县级),以原大庸县的行政区域为大庸市的行政区域。
8年,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升为地级,设立永定区、武陵源区,将原属常德市的慈利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国营张家界林场、慈利县索溪峪镇、桑植县天子山镇划为武陵源区行政区域。
年1月,因奇特的石英砂岩大峰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年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年,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被授予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年,增加天门山景区部分,扩展为张家界武陵源—天门山旅游区。
07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有一篇《迷人的张家界》。无独有偶。
01年,配有武陵源风光实景图的游记《迷人的张家界森林公园》被编入新加坡中学二年级高级华文课本,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机会到户外走走,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是一种美好的学习经验。让我们畅游仙境般的张家界森林公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生活。
希望有机会能够全家一起再去张家界,“畅游仙境般的张家界森林公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生活”。
[1]引自张广柱、王钟津著《花甲背包客》,湖南文艺出版社01年版,第17至19页。
[]引自张广柱、王钟津著《花甲背包客》,湖南文艺出版社01年版,第、页。
[]引自杨洁《敢问路在何方》,江苏文艺出版社01年版,第4页。
[4]引自华林甫著《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年版,第18页。
[5]引自鲁迅《今春的两种感想》,收于《集外集拾遗》。引自《鲁迅全集》第7卷,第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年1月15日动笔,6日完稿
推荐经典分享智慧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