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河朱紫坊的文化空间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www.zgonl.com/qiye/25862.html

安泰河—朱紫坊的文化空间

一湾水巷,

三座小桥,

粉墙黛瓦,

花窗鞍墙。

朱紫坊与津泰路、南街相连,安泰河从坊中穿扬而过,坊外是川流不息的繁荣闹市,坊内则是古榕垂髯的小桥流水人家。《榕城景物考》中“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写的即是当年朱紫坊一带的笙歌景象。

河坊一体

安泰河初名新河,是闽王王审知于唐天复元年()将晋子城扩建为罗城时,在罗城南城门利涉门前开凿的护城濠,原南城门从子城虎节门南移往安泰河北岸的利涉门。后梁开平二年(),王审知进一步将罗城向南北扩展,称夹城,因城呈满月形,故又称月城。此时,福州南城门又从利涉门南移至今南门兜的宁越门。于是,安泰河便从护城濠变成横穿城区中间地带、东西走向的内河;同时,利涉门前安泰河上的安泰桥(古称利涉门桥),正好位于沟通福州城南北主干道南大街的中心点上。安泰河与安泰桥遂成为城区水陆交通的枢纽。

朱紫坊位于安泰河南侧,与津泰路隔河相对,总面积16.86公顷。旧名“达善境”,地名新河,又号三桥。朱紫坊历史悠久,形成于唐代,距今有多年历史。朱紫坊面临安泰河,当时因河上有三座桥,故初名“三桥巷”。

朱紫坊之名,始于宋代。宋时,坊内朱敏功兄弟皆登仕版,朱紫盈门(宋朝官员以官袍颜色区别其官阶,朱紫为高级官阶服色,即:一至三品为紫色、四至六品为朱红色),故称“朱紫坊”。年一度改名“前卫里”,年恢复原名。坊路东西走向,东起津门楼(街),西抵安泰桥,全长米,河道以石板铺砌,住宅在坊南侧。北侧临河,河旁围以短墙。

街区内文化气息浓郁,以众多名人故居为衬托,与商贸繁华的八一七北路共同组成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街区环境。年6月,朱紫坊的芙蓉园、萨氏民居与三坊七巷的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朱紫坊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街”。

安泰河水滋润了朱紫坊两岸沃土,榕柳枝繁叶茂,花草竞秀,留下张伯玉“编户植榕,暑不张盖”的千年佳话。树木草地又能涵蓄雨水,保持水土,岸固河清,形成良性循环。人们纷纷在岸边架屋定居,营造小桥流水人家,园林山水宜居环境。大户人家因地制宜,营建池馆园林,大而著者如芙蓉园等。芙蓉园及豪门宅邸花厅中的鱼池假山,得安泰河源头活水之利,鱼虾、青蛙、泥鳅、蟛蜞畅游其间,生趣盎然。

从地理位置上看,朱紫坊历史街区有三大特点:

一是地理环境优越。其优越性集中体现为“山”和“水”的和谐交融。“山”即靠近朱紫坊的于山。福州有一个说法:“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于山即为三山之一。“水”,就是朱紫坊畔的安泰河。安泰河缓缓流经朱紫坊,在历史上是市井繁华的著名街区,承担了货物流通的重任。

二是历史积淀深厚。这不单指朱紫坊街区本身,更指其周围厚重的历史气息。两山(乌山、于山)两塔(乌塔、白塔)一街区(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构成历史建筑格局,数不清的文化遗迹,道不尽的人物风情,更赋予朱紫坊一种厚重的文化氛围与历史沧桑感。

三是历史和现代的碰撞。从空间位置上来看,朱紫坊北侧为津泰路,西侧为八一七北路,历来是福州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而朱紫坊街区内古木参天,小桥流水,寂静清幽,在繁华的闹市中保有一方难得的安宁,从地理上体现了历史和现代的激烈碰撞。

市井繁华

福州古称“榕城”,以遍地植榕而闻名。朱紫坊河沿是全市古榕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自宋代起,安泰河两岸种植许多榕、柳、樟等树木,至今秀冶里河墘和朱紫坊沿岸的老榕树仍盘根错结,枝繁叶茂,须如垂帘,浓荫似盖,蔚为奇观。在小小的朱紫坊里,最盛时古榕多达三四十株。其中一株“龙墙榕”相传植于唐天复初,树龄逾千年,围径9.8米,树高18米,冠幅米,裸根形成一堵墙,铁干虬枝,宛如蟠龙腾跃,是福州重点古树名木。街区内古木参天,流水潺湲,粉墙黛瓦,闹中取静,吸引无数文人雅士在此定居。

安泰河不仅有优美的生活环境,还是城区运河交通的总枢纽。古代城区的进出口物资多在这里装卸、启运、集散、上市。宋代诗人鲍信诗曰:“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户无酒禁人争醉,地少霜威花正然。”福州盛产海鲜,水部门外不远的蛤埕是专营贝壳类海产品的码头和总批发市场。每天凌晨开始交易,将海鲜运进安泰桥码头,即时上市,以保证新鲜,一到天亮就收市撤摊,因此福州人称海鲜鱼货市场叫“半暝摊”。

一直到了晚清“五口通商”后,台江码头崛起,“半暝摊”海鲜鱼市移到中亭街,安泰桥一带的南街(前街)就发展为日用百货食杂文化用品的商业街。安泰河还从城外运入用于烧火的薪材木炭和制作家具的优质木料;从城里运出的有织缎巷的丝绸织品、榕绣制品和酒库酿制的福建老酒。

这一带不仅是榕城一个繁华的商贸中心,还是一个热闹的生活区。这里人烟稠密,屋宇连片,巷陌纵横交错,商铺栉次鳞比,人们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清蒋垣《榕城景物考》云:

“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

人烟绣错,舟楫云排,

两岸酒市歌楼,

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

宋郡守曾巩《夜出过利涉门》诗云:

“红纱笼烛过斜桥,

复观翚飞插斗杓。

人在画船犹未睡,

满堤明月一溪潮。”

宋人龙昌期诗云:

“苍烟巷陌青榕老,

白露园林紫蔗甜。

百货随潮船入市,

万家沽酒户垂帘。”

描写的都是当时安泰桥一带的繁荣景象。

从这里的石阶道头下河登舟,东可出水部门经台江内河通达闽江,西可上溯入西湖游览。每年的端阳佳节,安泰河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观者如堵,欢呼雀跃,热闹非常。而在元宵之夜,这里华灯高照,时常可以见到“转三桥”的妇女。福州元宵的“转三桥”颇具地方特色,据传始于宋代。古代,元宵夜是妇女热切盼望的节日,因为此时无论贵贱,皆可出门游观。元宵之夜,妇女梳妆打扮,于庙内焚香拜神后,结伴同行,在坊巷内数座桥梁上经过,欲以避邪祛病。贫者徒步,大户人家肩舆出行。众多女子盛妆出行,平时难得一见,故吸引了大批男子围观。

徐熥《闽中元夕曲》云:

“年少路旁虚送目,

良家女伴转三桥。”

黄绍芳《转三桥》诗云:

“十万红灯三五月,

衣香吹满绿榕街。”

宋人方孝能《福唐元夕三首》云:

“少年心绪如飞絮,

争逐遗香拾坠钿。”

极写转三桥的热闹与青年男女的风情,更是形容在元夜的彩灯微风之中,年轻妇女转游街市、观景买花,以及少年尾随观望、争拾坠钿的热闹情景。

文化深厚

朱紫坊街区是古代福州文化教育机构的集中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宋太平兴国年间即创建孔庙,后有杏坛和“三百三十有三士亭”。明正德巡按御史沈灼建一峰书院。清设提督福建学院署。先后又辟陈北山、黄勉斋、董见龙等乡贤祠。

历史上,整个街区及近邻有三座孔庙、三座学宫、两座县衙、一处省级学院署,可谓学府林立,学子云集,弦歌不绝,一片儒雅之风。坊内府学弄、府学里、圣庙路等现存街巷名称也说明了朱紫坊曾是福州教育中心的地位。在朱紫坊的周边,也有积淀深厚的人文环境,如鳌峰坊中的鳌峰书院、于山之麓的法海寺等。因此,从朱紫坊先后出诸如叶向高、叶观国、董见龙、龚易图、萨本栋、张钰哲等众多学者就不足为奇了。

拍摄者:俞松

朱紫坊还是近代中国海军将领的聚居地,不少海军人物居住这里,故有“海军一条街”之称。街区内有以海军耆宿萨镇冰、“中山舰”舰长萨师俊为代表的萨家大院,海军名将方莹为代表的方氏海军世家,还有江南造船所所长、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故居,民国海军运输舰队司令张日章宅院等等。这些杰出人物为古老的街区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和传奇故事。

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朱紫坊街区留下许多古建筑、古园林。如宋参知政事陈韡所创“芙蓉别馆”,明著名诗人傅汝舟、谢肇淛所建“泊台别馆”,内阁首辅叶向高所修别业。清光绪间,藩司龚易图重修园林,辟“芙蓉别岛”,构“武陵园”。民国时期,“芙蓉园”部分曾是陈兆锵花园。内有3座海石、太湖石假山,多处摩崖题刻,十多处亭台楼阁。4口大鱼池与安泰河潮汐相通,园林总体布局严谨,造型优美,为福州之冠。

活态修复

沧桑不改古今色,

岁月难移坊巷名。

朱紫坊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格局的重要组成,作为闽都历代文化教育中枢所在地,及近代海军名人聚居地、船政文化见证地,其文化遗产对于体现福州历史文化、传承古代文明、增进闽台文化交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自年朱紫坊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分期修复、分期招商”的开发思路,坚持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深入挖掘朱紫坊文化内涵,提升特色街区的定位规划与建设运营水平,以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为思路,充分展示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河坊一体的“活态”格局,努力打造朱紫坊成为具有商业、旅游、文化、住宿等复合功能,富有浓厚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充满活力的特色艺术街区。

修复中的朱紫坊街区正逐步恢复古桥、驳岸及河边石板巷道,结合芙蓉园古园林及重点保护的名人故居,营造出历史街区的传统环境氛围。

朱紫坊以“活力街区”为基本定位,主要引进阅读空间、客栈民宿、艺术工坊、众创空间、教育培训等文化体验休闲类业态,拟打造福州现代城市的育教地标、艺术聚落、时尚河坊。

随着街区文化的挖掘梳理,院落的活化使用,街区氛围正在逐渐恢复往日的风采。

年,朱紫坊作为福州市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项目——漆艺术研究院的选址,在修复完成的一期芙蓉园及周边成功举办首届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迎来8个国家和地区的位漆艺家的幅作品参展,在全市掀起漆艺热潮,打造独特的街区文化品牌。

年,朱紫坊积极联合福州晚报、蚂蚁金服集团,于国庆期间推出朱紫坊“创意十月”系列活动,并正成功举办第一届阿里巴巴天下码商大会,提升街区沿河文化商业氛围,着力打造福州文化旅游城市新名片。

年,朱紫坊延续国际漆艺双年展品牌活动,引进“福建文创市集”扎根安泰河沿岸,积极融入榕城“宜夏艺术季”,初步打造艺术活力街区雏形。

年至今,朱紫坊继续围绕保护修复的中心工作,依托优越的旅游文化资源,精选文化商业业态,创新街区运营模式,准确市场定位,迅速集聚人气,继续努力把“朱紫坊”修复好、保护好、利用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进一步彰显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图:码商大会活动图片

悠悠老福州,

翩翩坊巷情。

作为老福州的历史缩影,朱紫坊从古老走向现代,从过去走向未来,承载着每一位福州人浓浓的乡情,融入骨血,深入人心。

惟愿岁月静好,坊巷情深。END有景有趣,“海”有好多惊喜凉风有信,这份秋日的凉爽请签收!说好了,我们双向奔赴

鼓楼旅游

仓山旅游

常来长乐

福清旅游

闽清旅游

闽侯旅游

永泰旅游

马尾旅游

罗源旅游

连江旅游

高新旅游

三坊七巷

中国

鼓岭

福州市

美术馆

福州市

博物馆

福州市

图书馆

福州市

群众艺术馆

春种

空间

乡音最美

系乡愁

福州市少年

儿童图书馆

福州歌舞

剧院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福州闽剧

中心

福州画院

文章来源:福州古厝文字来源:《叙事—福州城区内河水系综合治理的集体记忆》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ls/1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