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江河交汇处,长江第一街”美誉的新河街,见证着镇江晚清时期的繁荣景象。最近,位于京口闸附近的古运河历史遗迹新河街,即将进入改造阶段,老街里遗留下的多处文保建筑如今面貌怎样?又将何去何从?
沿着新河街一路走过来,不难看出这条老街巷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年代了,这里如今还保留着很多晚清时期的建筑,比如米业公所,是清代米界商人聚集的地方。
而现在的米业公所大门紧闭,人去楼空,门牌上雕刻的字样也已经模糊不清。市民王师傅住在新河街6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据他小时候的记忆,米业公所里面冬暖夏凉,而且地势较平地稍高一些,房屋高度却砌得较低,屋子通径很长,不透风,有利于大米的保存。
王师傅介绍,沿街不仅有米行,还有鱼行和盐行等商行遗迹。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些商行都改成了民房。街巷里还有一处黄公馆,黄氏曾是上海的银行老板,富甲一方。镇江的这处黄公馆共有九十九间半,尽管损毁严重,但是门脸气魄还在。外墙高度足足有八九米,大门前还有七级青石台阶。市文物处处长张小军表示,年,新河街就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河街内目前有24处文物建筑。对于接下来的改造工程,文保单位正在做相应的保护计划。
新河街紧邻大运河,也是古运河线上重要的历史遗迹。新河街的河道从宋代开凿,晚清时进入最繁荣阶段。与古建筑同存的,还有一些老街巷,地下还可能埋藏着老京口闸的基础。文保区域占到新河街整个片区的百分之七八十的面积。张小军表示,改造后的新河街将会全部保留这些历史风貌。
(本台消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