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朱自清在散文(南京)里说,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我曾经说过,在南京的街上,随意走着都会看到历史的痕迹,不经意间都会有岁月的发现。我想着再去看看马娘娘的脚印,去看看绣球公园。这一路走过去无意中又有不少新收获。从家里出去往中山北路挹江门走。小插曲,在花家桥看到了一处文保建筑,多少年前从这走过,熟视无睹,不太在意。但是每次走过时心里还是有种异样感觉,他的建筑与周边的建筑有着明显不同。
据文物部门考证,花家桥8号民国建筑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初是下关电厂的宿舍,被称为“锦庆里”,后来曾经租给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使用,住过该部门的一位高级官员。花家桥7号、8号民国建筑是南京少有的“石库门”建筑,两个民国石质门尚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汉族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起源于上海,一般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名“石库门”。石库门在上海极为常见。
那些年看到这房子有些陈旧,但并不破旧。门头上的字很有历史感,是哪个年代的产物,而且确实和上海的很多小巷里的房子很像。那时还没有门。犹如一个胡同口,门头上有“锦庆里”三个字。这么有标记的建筑也并没引起多少人注意。
花家桥7号,8号民国建筑直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才发现的文物点,发现时,这里属于下关区。下关与鼓楼合并后,花家桥8号民国建筑被定为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然后修缮,然后保护,然后变成了现在这样。
顺中山北路往下关方向走。看到了挹江门,挹江门左边顺城墙上去,有个八字山,又叫四望山,我曾写文说过,今天走到这右边看到也有城墙梯上城墙,不知这上去能看到什么?能走到哪里?逐先放弃去看马娘娘的脚印的想法,上城墙去看看。
顺梯子上去,这一上去走对了,绝对是另一番天地,还看到了很多让我感兴趣的东西。
明城墙,挹江门。
挹江门,年为繁荣下关开辟新的街市,逐开单孔拱券的海陵门。(哦,原来这挹江门的名字叫海陵门,又涨了知识了)为什么叫海陵门呢?查了一下。有这个说法。年(民国十年)将城墙凿开,时为单孔城门。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为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系泰州人,泰州古称“海陵”,得名海陵门。年(民国十七年)7月,国民政府将海陵门易名为挹江门,年,为准备奉安大典,改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是南京城第一个三孔券门。同年4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挹江门”匾额。就是说原来这里只是城墙,并没有门,后来为了繁荣经济,开了个单孔门,再后来为了奉安大典又开了三孔门。找了几张老照片。
凿墙开门的海陵门,年。网络图片
年竣工挹江门。网络图片
抗战前挹江门。网络图片
日本占领时期的挹江门。网络图片
民国时期的挹江门。网络图片
解放军解放南京,从挹江门进城。网络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挹江门。带辫子的电车经过挹江门。网络图片
继续,挹江门的城楼不开放。顺着城墙继续前行。(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走上去,另我感慨,没想到上面的风景竟然如此多娇。(后街与你谈天说地_张建营)
沧桑的城墙,远处的现代化建筑。
城墙的左边,墙外边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城墙右边仍然是青草茵茵,绿树葱葱。(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穿过一段城墙。往前走两边的城墙垛口,残缺了。只剩下一些城墙的基础。两边修起了一些栏杆。(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城墙的垛口缺失了。
发现了一些城墙砖的文字,而且感觉这里的城墙砖上的文字保护得很好,而且越看越有意思。(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往前快到仪凤门了,远处的是阅江楼。
残缺的城墙。远处的阅江楼(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有一段只剩下了城墙的基座。
城墙外绿油油
城墙随着地势起伏。(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城墙另一边是绿树
上坡
沧桑(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城墙上还有流水沟。
排水孔,远处阅江楼。(后街与你谈天说地)
随着前行,发现了很多城墙砖上的文字很有意思。实际上这些明城墙砖很难说都是原来原汁原味的建筑。从明建城墙开始经过了清,太平天国,民国,解放后不同时期修建维护。有些砖也是后期补上去的。过去对历史建筑不是很重视时,很多的城墙砖被百姓拆走盖房。南京城内很多民房在拆除时也会发现很多老城砖。然后后期收集在维修城墙时也用上了。记得工作时曾帮着同事到上新河搬家,翻盖房子还看到了老城砖。
很多带有文字的城砖,拍了一部分。看了一些内容,学了一些知识。看这块砖,宁国府,宣城县,安徽的砖。提调官(负责监制城砖的官员)城墙砖上都留有制砖人,烧窑人,组织者,负责人的姓名,还有一些官员的职务。。。。。。以保证对城墙砖的质量负责,如城墙砖后期发生问题,以便追责。
总甲(就是一个负责乡里的,比甲大一点的小头头。)刘善?下面还有甲首,是甲里面最大的头头?造砖人夫(就是造砖人)王克信。
这块砖,看到黄州府,麻城县就知道这是湖北来的砖。
一个黄州府提调官曹真和?的官员,一个麻城县提调官生潘永仲立?
安XX,根据太湖县可推断是安庆府,提调官替?太湖县提调官县丞。有些城砖是一面刻监制的官员名字,一面刻制砖的匠人名字。
这块砖上甲首,(最大的甲,甲里有甲首,中甲,小甲)连德和。X作匠廖赖。匠好像是烧窑的。
这是XX府,x丰县。
推断,黄州府,麻城县。看来湖北过来的砖不少。有长江水运之方便。
这也是麻城的
这是赣州府,瑞金县。江西的。中间有个X什么吏,也是个什么官,叫刘谦。旁边有个人夫刘邦用作。看来这位对自己的砖很自信。称之为作。作品?
这块砖上有小甲首XXx人保。看来是保证这砖的质量。这造砖人夫的名字也是气吞山河,雄心壮志。康万里。
吉X府委提调官沈宣,庐陵县提调官县丞童道庸。县丞,官名。始置于战国,为县令之佐官。秦汉相沿。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之辅佐,历代所置略同。明清县丞为正八品官。明代规定凡方圆不及20里者不设县丞,故多数县份都有佐贰官。这块砖只有官名,这应该是吉安府庐陵县。江西的转。
这也是吉安府,X福县。江西
总甲祝XX甲首祝季和小甲XXX。造砖人夫付志得(志在必得啊,过去的人起名字也是讲究啊)下面应该还有一个烧窑的匠人名字。
广信府,X山县。别看那个字那么复杂,推断是玉山县,广信府历史上只有个玉山县。广信府提调官知县,王X。司吏XX周思成。窑匠诸真广信府,元末至清末的行政区划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
常州府提调官通判杨德X事彭。宜兴县XX官县丞邰XX,终于看到江苏的砖了。
赣州府X都县。宁都?江西
这也是赣州府的。中人蓝谷保
赣州府提调官。。。宁都县提调官。。。
这个字迹没了,也能推断出来是吉安府太和县。江西
赣州府宁都县,江西
(甲)首张一新,小甲陈一X,造砖人夫翟德宏。这砖烧的有点粗糙了。
安庆府提调官通判XXX。推断望江县。安庆府,明洪武初改宁江府,六年复为安庆府,直隶南京。领县六: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安徽的砖。
宜春县提调官主薄高亨司吏陈廷王,袁州府(推断)提调官通判隋赟,司吏任俊。这块城砖之所以呈白色而不是青灰色,是因其使用了江西的高岭土烧造而成,由于数量稀少,这种“玉砖”也被视为明城砖中的极品。回来查资料时才知道这种砖是城墙砖里的精品。现在再让我回去找估计也找不到了。而且那个负责造砖的提调官隋赟因为造砖有功,官升三级。原来,他在这期间发明了一种新的造砖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烧造效率;而且他在建筑城墙时,把江西烧造的高岭土白色瓷砖砌在墙中心,因其坚硬,起到了现代建筑中的钢筋固墙的作用。隋贇受到了朝廷的赏识,从原六品官升至三品,因此在右侧城砖铸造的时间,即洪武十年,隋贇已不再担任袁州府提调官,他的名字也就不再出现在城砖上了。改成谁的名字了呢?改成那个宜春县提调官主薄高亨了。
走着看着就走到了仪凤门了,这仪凤门的城楼也不开放。
这仪凤门往下走的楼梯边也有现在新的城砖的铭文,可惜的是没有几年已经很模糊了。南京市城墙管理处监制,公元二〇〇一年南京生建造
。
城墙远处可以看到热河路的高楼。热河路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顺梯下城墙。
看到了仪凤门。这座城门是看着它又重新建起来的。仪凤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又称兴中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坐东朝西,与钟阜门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项背而建,呈龙凤呈祥之形胜,现为阅江楼景区重要组成部分。仪凤门旧时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两翼城墙皆顺势依山而建,北侧包狮子山,南侧围绣球山,城门架两山凹之间,取地利之益,城下建有水洞两座,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复建后的仪凤门为方便交通改为三孔城门,中间一孔略大通行快车道,两侧两孔略小通行慢车道,城门上有明朝官式建筑风格的城楼一座。仪凤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取有凤来仪之意而命名为仪凤门,与钟阜门相对而建,有龙凤呈祥之形胜。年,国民政府改仪凤门为兴中门,取振兴中华之意。年至年,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仪凤门被拆除,但两侧城墙保存完好。年,仪凤门复建,两侧城墙重新连接。
仪凤门的旁边就是上城墙的城梯。关键这么美的景不要门票。
南京明城墙,挹江门_仪凤门。
看完了,该去下一个目标了,感慨的是意犹未尽。有机会还要去看看,南京的城墙其它的地方也去过。感觉还是这里的最美,要景有景,要史有史。而且这里的城墙上的砖也很沧桑,有文字的砖也很多。看着这些砖,看着这些文字,看着这些官员的名字,这些烧窑的匠人,制砖的人名字,脑子里真的会恍惚,真的会联想。想到那个朝代,想到那个场景。关键这里人很少,关键这里不要门票。有时间,有空间,让你去遐想,让你去回味。另,旁边那个八字山也很有意思,也有故事。还有那个绣球公园,那个马娘娘的脚印。。。。。。等我下回说说。后街与你谈天说地—张建营
后街拐角你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