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周青如皋蟠溪盐场在西乡的初

一片乡愁,方言土语萝卜干的味道

千般风雅,曲赋诗词逐梦者的情缘

如皋蟠溪盐场在西乡的初步考证

作者:周青

故土的味道总是清新,每次回老家踏上那块土块,享受老宅东边那条河的静谧,让我的心无比的安定,从小我就感觉这是一条有故事的河流。考证我衣胞之地如皋市城北街道民实村这块神奇的故土,成为我内心一种强烈的渴望。

《扬州府志》载:“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今泰州市)仓及如皋蟠溪。濞以煮海为诸侯专利,凿河通道运盐,此运盐河之始也”,那如皋村蟠溪村口,到底在哪?从逻辑方位考证,江海大地成陆时间,必然是由西北而东南。蟠溪村口是如皋历史之基,这块土地埋藏着开启江海大地文明谜团的钥匙。

明嘉靖《如皋县志.山川》载:“瀛溪,在县西北安定乡,西通泰兴县东接黄蒲溪,黄蒲溪在县西北,西接瀛溪,东接连运河,其地多产黄蒲。蟠溪,古邗沟在赤岸乡。溪滩宽广,中多洲渚,湾曲如龙蟠,故名。西接运河东入海。”此县志证实一件事是瀛溪河是从古溪到瀛(营)溪到黄蒲溪到运河口,蟠溪河从运河口到海边。

那也可这样来说,就是瀛溪河与蟠溪本是一条河。民国地图①可见从古溪开始到黄蒲溪还是那么弯弯曲曲有如蟠龙,建国后开凿民实村白毛港(西通营溪,本地人叫北焦港)之前,中间有狮子垛等众多湿地垛,这种河段地形更加证明,从营溪乡至黄蒲溪段在古时很有可能就被称为的蟠溪。

明嘉靖39年完成的如皋县志,即公元年,距公元年即吴王刘濞叛乱已经达年,蟠溪随着海岸线东扩已经不断拉长,海岸线东移这种科学现象也许并未被当时考证者所掌握,所以将古邗沟位置在明代被考证至如皋东十里的错误在所难免。

目前,据明嘉靖《如皋县志.山川》,他人推断出的蟠溪故址,在今如皋城东汤家湾附近。今已多废弃填埋,剩小段遗址。如皋村口有蟠溪,按此段文字他人又推断,蟠溪村口后来分化窑子河和小溪河。作者并不认同,按《如皋市历史地图册》,现在汤家湾位置,在春秋东汉尚未成陆,哪来蟠溪村口?

嘉靖《如皋县志.建置》,还谈到当时所知的宋朝在本地的四家书院,竟无法探知具体位置,如前时县治等古迹一样茫然无知。可知小县史官当时尚不掌握考证的技巧,对历史记载多来源于口口相传。

宋金、宋元在本地来来去去交兵,加上建炎四年宋杜充自决黄河,黄河水入淮后又致所本地运盐河道淤塞,本地基本处于荒芜状态。元朝稳定后,元廷亦进一步兴修水利保证两淮盐运安全。随着盐场不断东扩,盐运河道在江海一带逐步增多,名称先后为邗沟支道、吴王沟、盐运河、运盐河、上官河、上官运盐河、南官运河、运盐官河、通扬运河及老通扬运河,共十条之多历史罕见,故寻找出最古老盐场和运盐河,对蟠溪村口才能精准定位。

《两淮盐法志》记载:“如皋蟠溪,古煮盐区,是两淮和江浙地区煎盐之始。”因古盐场面积很大,在地名上总会留下珠丝马迹。笔者在本村进行了走访,对古地名叫法进行了初步考证。经得知,年长的人称曹家庄为大盐场(世居民实村9组的张仁广口述);梧桐庄16组有盐场路(另,世居民实村老盐场的章生元(民兵营长)口述,此盐场卤眼还在,每逢烈日,还会有盐渗出),同理本地的地下水,即井水的含卤量也应该可以考证,此地为盐场,本地井水烧开后,垢(本地读:脚儿)特别多。本地正北方向的海安界内有盐港村,村旁有河道为南北向,民国时对接本村南北古河东港沟(名称来源于民实12组周迪华、刘子云、任艮康等口述)。东港沟位于民实村12组原关帝庙东,有一古码头被称为东港码头(名称来源于民实12组周迪华、刘子云、任艮康等口述)位于南北古河西侧,据上述人讲,这条河北通曲塘可达泰州扬州等很远的地方,可以通行小商船。这条水路估计是最早的运盐古道了,大概率可能是众多史学家寻找的古盐运河。随着宋金、宋元在本地的兵燹,以及引黄入淮通海导致海岸线加速东移,蟠溪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将这条通海的水路淤塞,逐渐让这条运盐古道走向末路。据当地人讲,通洋的河道在解放初期剩2公里弯弯曲曲的小沟连接黄蒲溪。

从一幅珍贵的古地图(图①),作者发现3条线索:一是本地区一条明显的南北人工运河。二是四通南北人工运河的四条支道。三是支道的南端有一个明显的敞口。故作者推断他们为,邗沟、邗沟支道、发扬口。

清嘉庆《如皋县志》载:“知县郑见龙碑记,治北李家堡镇之西偏名老鹳嘴,其为水所汇者有三河焉,曰:古河、洋河、新河,新河为盐运之河,上接淮水,频年疏浚,较古河、洋河深八尺余,古河为民地内河,洋河为城郭河”。老鹳嘴,它被记载为西通溪河,东通洋河,北通运盐河的三水交汇之地。按《南通市农村文化遗产名录》记载,传说老鹳嘴是海岸最早成陆的沙滩。可见老鹳嘴这种叫法来自于对江海交汇的地形,从现南通地形来看也是一个大号的老鹳嘴。随着海岸东移而东迁,在戴庄北有老鹳嘴荒荡,而朱厦村的老鹳嘴更为偏西,故多年前左右三水交汇之地也应该就在本村。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年)《太平寰宇志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村名如皋村,县因以为名”目前民实村多处被称为盐场,而且是如皋西北地区唯一盐场。

公元年至公元年,司马一统天下,称晋,属广陵郡增设的的海阳县管辖,本地开始设立第一个县治,因南面临海故被称为海阳。

按《左传》对会盟原的记载,魏晋朝的杜预批注左传的“郧,发阳也”即指郧地为发阳、即是罗泌路史中所载的“海陵东南有发扬口”,认为“发阳”因与“花园”发音相近,存在大概率的可能是,花园桥因音相似于发阳桥而被误传至今,如被考古证实,那花园桥一带即为发阳地区、郧地、西晋朝海阳县治、东晋如皋县治地,本村古时即为如皋村,为蟠溪口、发扬口、蟠溪盐场所在地。

相应的是下驾原,应同期得名。此时白蒲丁堰下原尚为岛(见图②),岛西顶头(铁铁西头)为现下原花园头,夫差从江南驾船(舫)而来,先于花园头临时停靠休息。再从下原驾船(舫)至海阳郧地,与卫宋鲁会盟。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年)分广陵境置海陵郡,重置建陵、宁海、如皋、蒲涛、临江五县。如皋县治进入早期繁华阶段直至刘宋王朝,可推测当时的本村至花园桥村一带作为已有二百年历史的东部盐场县治,曾是江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惜的是无相关历史描述,也许古井的考证能带来意外。

南北朝时期(公元~年)的海浸彻底让鼎盛的繁荣成为泡影。隋唐时期因为本地区的荒废,县治被撤。但隋炀帝并未放弃淮南盐场的深耕,按圆仁可考证的叙述,白蒲镇到扬州的运河,为隋炀帝朝代开凿,直通向如皋西北后至泰州扬州。通过《入唐记》的描述,可以推算自隋朝公元年至圆仁入唐的公元年之间二百多年间,本地又再现繁华(入唐路线见后考)。

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年)设如皋场,辖五个乡,按推算当时盐场应当为现在如皋城区范围,故本地区圆仁和尚称如皋镇,而史册所称如皋场,应该为如皋盐场,即现花园桥到流芳村一带的位置。南唐保大十年()如皋场升为如皋县,如皋县治随后才迁至如城所在地,本地成为海陵监所在位置(见后考),基本可证明如城县城成陆为城时,如皋主要盐场已经东移。从逻辑来讲,迁县治不可能只移两三里,起码两三十里才称得上迁新县治。

盐场、狮垛这些远古地名为何能延续?二千多年来盐场就相当于各个封建王朝印钞厂,煮盐人凭借自己的手艺会一直被各朝官方所保护,只不过盐场的历史主人经常替换而已,就是最残酷的宋金、宋元战争,金兵来此,也是掠夺城里壮丁和财富而去,盐丁并未有损,所以如皋西北乡的古村落地名会被历朝历代的人口口相传延用至今。而且氏族人口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正是因为盐场的劳动文化,让贾氏后人得以代代传承,从如今贾氏族谱可见,如皋贾姓氏族与泰安孔姓氏族年代一样久远。本地区偏居一隅,成为封建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似的更替中的一处静地、富地。城廓和盐管所在地很长一段时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但盐场等劳动场所却能免于战乱。

史载春秋时期贾国被晋国所灭,传说上大夫贾南屏携氏族千人,避居如皋村以煮盐为生。贾南屏应是本村的第一任村长了。

周青,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城北街道民实村12组。现工作单位,如皋市财政局(国资办)。曾经在加力乡、搬经镇、袁桥镇、高明镇、江安镇财政所工作过。如皋西乡的生活、工作经历,让如皋西北故土情节根植于作者灵魂。

《西乡情韵》温馨提示

一、所投稿件必须是本人原创,并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因稿件著作权引发的纠纷,由作者自行负担。

二、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否则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

三、平台编辑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可能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如果您不同意修改,请在投稿邮件中注明。

四、体裁以诗歌、散文(含随笔、杂文、书评等)、短篇小说等作品为主。投稿时请附百字左右作者简介(可含生活照一张)。

六、投稿后三日内如无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安排。

西乡文龙

你的赞赏与转发是最好的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ls/7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