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城三洲两河新河

(本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有“塘角”、“古月亮湾”、“新河、上、中、下新河”、“新河洲”、“裕华纱厂”、“震寰纱厂”、“华兴里”、“华安里”、“华康里”、“老临江大道”)

明末清初,随着武昌古城南市的衰败和古鹦鹉洲的消失,在武昌古城北边又兴起了一个新的商埠——“塘角”。塘角在武胜门外三、四里,在今武昌前进路附近,正对汉口,这里正值江流转弯处,水流流速减缓,适宜船舶靠泊,在明末清初就成为“舟车络绎,熙来攘往”的避风良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年),塘角前忽然淤起一片沙洲,大概范围东临今三层楼老临江大道,南至原武汉国棉五厂,西边是长江,北面到今武昌热电厂,由于此洲的外护作用,使塘角的泊船更加增多,又恰好遇到汉阳一带的夹江淤塞,原泊于汉阳的盐商全部改泊塘角一带。于是人们纷纷在此修筑房舍,开设店铺,几年间,便发展成为商船云集,百货汇聚的新兴商埠。为扩大商船的靠泊量,人们以塘角为起点。向北直抵古月亮湾南端,开挖了一条长约数里的弧形河道,称为“新河”,专门用来停船,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取名为“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而新河与长江之间的沙洲就称为“新河洲”。

新河的开凿给塘角带来了更大的繁荣,《汉口竹枝词》的作者叶调元在道光十九年(年)除乡之夜,亲眼日赌过塘角的夜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千艘万楫聚塘坳,炮竹声喧沸海潮。水面忽飞星万点,红灯一片出桅梢。”诗人在自注中说“唐角在省城之东。各船停泊,除夕桅灯不可胜计。自米厂望之,但见火星万点,出没云端,奇观也”。然而,清道光二十九年(年)冬天,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火。据目击者记述:当时有大船约四百二十艘,互相牵系,旁边又系缠六百余只小客船,还有少量官舫,大小船只首尾相连,好似一条蟠龙。由于千船联结,江路堵塞,又遇逆风,近千艘船舶和数万商民船户焚毁一空。此次浩劫,使塘角迅速走向衰落,新河也因此废弃,失去泊船码头的功能。到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兴起,新河洲被武汉市一批有志于发展民族纺织工业的商人看中,在他们眼中这是一块兴办工厂的宝地:新河洲像一轮弯月,被新河和长江环抱,临江是很好的驳岸,而到汛期涨水季节,货船顺着弯弯的新河一直开到厂门前,吞吐货物非常方便,于是年这里就被选为裕华纱厂的厂址。

年新河位置图,震寰纱厂在上新河,裕华纱厂及华兴里、华安里、华康里均在中新河,裕华桥连接裕华纱厂与中新河后街,上新河口已开始淤积(高清图,可点击后详细观看)裕华纱厂的创办源于张之洞创办的布、纱、丝、麻四局。年,湖北官钱局总办徐荣廷,利用其与鄂军都督黎元洪“金兰之交”的关系,乘“布、纱、丝、麻”四局实行“官有私办”之机,与刘伟等人组建楚兴公司承租了官办的四局,公司资本共计白银万两,以年1月起租,租期为10年,每年租金白银11万两,押租金25万两。楚兴公司承租布纱丝麻四局不几年便获利白银万两,令湖北军阀垂涎三尺,便制造借口提前剥夺了楚兴公司的承租权。但徐荣廷等人承租四局赚了第一桶金,又拥有了经营纺织厂的经验,因此决定自己开办纺织厂。年,楚兴公司主要股东徐荣廷、张松樵邀集楚兴公司会计姚玉堂及梁熔妮,胡秉清,何绍仪等人,筹集资金50万两,后又联合汉口纱业公会出资72万两,创办裕华纱厂,后改为“裕华股份有限公司”,由“楚兴公司”经理徐荣廷出任董事长,张松樵任经理,厂址设在武昌新河洲。抗战时期,裕华纱厂搬迁到西南继续经营,相继开办重庆裕华纱厂和成都裕华纱厂。

裕华纱厂年迁回武汉前同留渝人员合影抗战胜利后,裕华纱厂迁回武汉,但重庆、成都两厂仍然留在原地,继续生产。到年,裕大华资本集团已超越了纺织行业的范围,而伸展到了采矿、金融业,成为一个跨行业的经济联合体。“裕大华”资本集团从年楚兴公司承租四局开始,到年,只用了36年时间发展为一个以纺织业为主,并囊括了矿业、商业、金融业的民族资本集团,开创了内地民族资本企业成功的先例。解放后,张松樵等股东积极配合人民政府业于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年,毛主席曾视察该厂。“文革”后纱厂改名为武汉市第四棉纺厂,年,经武汉市体改委批准,第四棉纺厂改制为“武汉裕大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年的武汉市国营第四棉纺织厂大门,当时大门前面的裕华桥还没有拆除。

年拆除前的裕大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门(内侧),门前的马路是原新河的故道,围墙后面的老民房已被拆除(周献国摄)

武汉市国棉四厂老厂房(王炎生摄)震寰纱厂由武昌富翁刘家老五刘季五创办,他早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回国。他先是与李紫云合作筹办一纱厂,后因与李紫云意见不合,将资金抽出,另筹集了万现洋,与四哥刘逸行以及刘子敬等人联合,于年创办了“震寰纱厂”,纱厂选址在上新河口长江边,与裕华纱厂隔河相对,听纱厂老人说,取名“震寰”,隐约有与裕华一较高下之意。

汉口震寰纺织有限公司的棉纱商标广告,左为仙鹤图,右为一银元图。震寰纱厂命运多劫,筹备伊始就受到英商“安利洋行”敲诈盘剥,造成未开工先负债百万银元的被动局面,种下先天不足的种子。年,日寇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次年刘家举家迁往重庆,机器设备分别迁到重庆和西安,出租给裕大华公司。年日本投降后,刘季五之子刘梅生认为自己是学纺织工业的,现在有了用武之地,回到武汉贴出布告:凡震寰纱厂的老职工,可以优先回厂就职,其复厂的大部分资金是向银行押借而来,但适逢蒋介石发动内战,生产、经营情况一直不好。年8月1日,震寰纱厂成为武汉市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刘梅生认为应该尊重共产党的领导,主动要求由公方经理唐厚美任第一经理。同时,刘梅生还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工资从元降为元。在建国初到年,是震寰纱厂(后改为武汉市第五棉纺厂)发展的高峰期,最多时工人近万人,为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

上世纪20~30年代,新河两岸除裕华、震寰两纱厂外还有“礼和洗矿纱厂”,“毛呢厂”。在新河洲上,还有裕华纱厂为职员、工人修建的三个“华”字里:华兴里、华安里、华康里。

华兴里位于厂区之内东南部,主要为裕华纱厂经理、厂长住宅。有三栋两层楼的房子,一栋供资本家居住,二栋供高级职员居住,三栋共有84户人家,年拆除后另建两栋七层新楼。

华安里位于裕华纱厂东北部,是为本厂职员修建的住宅,共两排两层楼房,此处一小山包上有一座庙叫“龙管庙”。有很多人来此处供香拜拂,旁边有一个盐仓库,下面是河边的一个水池叫“游泳池”解放后填平做了职工宿舍。

华康里位于裕华纱厂的北边,面积平方米,共有4排2层楼,主要供工人居住。此外,在裕华纱厂大门口跨新河还建有一座“裕华桥”,供职工上下班及货物进出厂之用。

解放前后,新河逐渐淤塞、填平,年“裕华桥”、9栋两层楼房子、“龙管庙”全部拆除,修建了14栋楼房,作为厂职工宿舍。年新河河床全部填平变成马路,临江大道到此离开江边拐弯沿新河故道通行直到武昌热电厂再回到江边。年为防汛抗洪的需要,拆除了裕华纱厂临江的仓库,使临江大道这一段裁弯取直,名副其实。而原来新河故道上修筑的那一段马路,人们习惯称之为“老临江大道”。

沧海桑田,世事变换,百年前的新河、新河洲,以及新河两岸的工厂、民居现已不存,代之而起的是滨江商务新区和一栋栋高楼大厦。只有那些见证百年历史变迁的老地名:新河、新河洲、裕华、震寰、华兴里、华安里、华康里、塘角街、新河街、老临江大道等等还在民间口口相传。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tc/1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