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丹岭”之称,
见诸史籍最早的,
据严耕望先生所撰《唐交通图考》:
“北魏前期已见此岭名”。
其地今名“绣花庙”。
据丹邑周步君研究,
河西走廊之
甘凉古道与酒泉古道
乃以焉支山为界。
则实为删丹岭之东西。
年夏秋,
我数度与几位朋友
从新河古驿所在的陈户镇东门村出发,
向东走那条当地人称“大路”的
穿过荒野的土路,
经过七里墩-阜昌堡-林家山到丰城堡
——这其实正是当年的甘凉/酒泉古道。
新河,
地处焉支山西北麓的低凹处,
有“新河盆地”之称。
(请横屏)
历来多有乡一级政府在此驻设,
近代,民国时曾设有“封云”乡署,
五十年代驻有“新河乡”。
现在,虽无乡政府设置,
但仍驻有一些政府及金融机构。
古老的新河城池与城内的建筑物
已基本被拆得几无保存,
只留下一条横贯东西的街道,
在长约五百米的街道两边,
店铺鳞次栉比,
只是除了一两家街面的房屋还是老建筑外,
其余都是近一、二十年内修建的。
新修的新河城门已不在原址
新河原来有城池时开有东西二门,
城池附近的村落也就以此叫做
“东门村”、“西门村”。
如今,“新河”只做作为街道名称存在着,
行政却一分为二:
东半条街属东门村,
西半条街属西门村,
东西门村的人们习惯称之为“新河街上”
(“街”在本地方言里读如“改”)。
新河盆地的东南方向是焉支山,
从焉支山西北麓到新河盆地之间,
有许多行洪后形成的天然河道,
新河地名的由来地方志并无记载,
大概与这些河道有关。
俱往矣……
如今,东出新河街道约五百米,
有一条沥青铺就的县级公路
将这条昔日的大道无情斩断,
当地人西去县城或东往峡口、丰城堡,
大都走这条沥青公路或附近的国道。
而新河街道往西,
旧日的大路已被改造成了村镇公路。
那条被县级公路斩断的大道,
虽失去了昔日的繁忙,
却也并未就此消失
——那些抄近道去北部长城边放羊的、
在七里墩滩开垦种植、割草的、
去青羊口会北山里的蒙古亲家的人们,
还时常踏上这条崎岖的旧日大道……
新河七里墩旁的放羊人
从七里墩沿古道东行,
经过一座不知年代的很大的古城鄣,
城鄣的里面还有一座显然被盗挖过的古墓……
它的东面不远处,
即阜昌堡。
阜昌堡,
明清时代行走河西走廊的古人
笔记中辄有提及。
无人机视角下
才看到阜昌堡附近
竟然有那么多的古代城鄣及附属建筑物!
(从下往上依次是圆形的涝池、
烽火台、阜昌堡、及两座古代列鄣……
图片方位:下南上北)。
年拍的阜昌堡堡墙东北角残墙,
其形状呈"乁"形,
另还可见到西北角残立的一点墩形的残墙。
年拍摄时,
"乁"形已坍塌成"一"形。(这两张从南往北视角,地平线上是龙首山)
阜昌堡东北角残墙(左)与烽火台。
(从北往南的视角,背后是焉支山)。
阜昌堡烽火台与东面山冈上的林家山墩
——墩的东边五里,
就是丰城堡……
(拍摄角度:从西往东)
荒草古道无人烟,
阜昌堡墩空对月。
(拍摄角度:从西往东)
从阜昌堡开车
沿着甘凉/酒泉古道东行往丰城堡,
远处的那座五里墩
几乎一直在视野里。
翻过两座小山丘,
眼前乍然现出如此恬淡怡然的景色
就想到
它或许也会带给走此道的古人一些欣慰吧……
"燕支山西酒泉道,
北风吹沙卷白草。长安遥在日光边,
忆君不见令人老。"
——唐·岑参《过燕支寄杜位》
林家山墩的南边,
小丘阜上
一座坍塌严重的烽燧
与林家山墩遥相呼应……
在林家山上
远眺东边五里外的丰城堡
丰城堡残垣
西部大地探访系列丛书
所有上列图书均由作者承付邮运费用
并可要求作者签名
需要西部大地探访系列丛书的朋友请扫:
新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