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大雨就“看海”?
家中的自来水打开龙头就能直接饮用吗?
昨天,副市长蒋卓庆走进《市民与社会·市长热线》与市民就超大型城市水安全问题展开讨论。记者了解到,今明两年,上海将大力推进包括苏州河段深层排水和调蓄管道系统工程、太湖吴淞江泄洪工程等在内的两大重点系统工程。
规划个强排系统上海是一座超大型城市,水安全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目前尚处在汛期,防汛举措不容忽视。对于一些住在地势低洼小区的居民而言,一下雨就积水常常让他们感到特别不方便。杨浦的定海区域近几年就常常面临这样的窘状,居民甚至称“一到阴雨天先穿上套鞋才能出门”。
不过,这些情况将随着强排水系统的建设逐渐消失。针对如何解决城市水涝问题,蒋卓庆表示,设施建设是重要支撑。据悉,市区规划了个强排系统,已建好个,全部建好后,有望长久解决排涝问题。以定海街道为例,今年大定海系统建好之后,基本上解决了水患、积水问题。
同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上海具备应对台风大雨的排水能力。今年入汛以来,降雨量较常年偏多五成,大定海周边基础设施都在加强建设中,在提升排水能力方面有较大改进,周边居民也很配合,水安全包括防汛都离不开全体市民的参与。
“上海西北部有望诞生一条新河”
太湖吴淞江泄洪工程,是一项国家工程,手笔更大,预计国家和地方的投资规模达多亿元,将是建国以来上海所有水利工程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项。
根据规划,该工程全长公里,在上海的区段长53公里,涉及青浦、嘉定、宝山等上海防汛压力较大的低洼地区。
工程建成后,太湖水位紧张时,上游来水可通过上海进入长江,大大减轻太湖周边和上海部分地区防汛的压力。
届时,上海西北部有望出现一条兼具安全、人文景观、航运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新河道。
“28个建成区强排系统明年完工”
更多未雨绸缪的防汛项目也在同步推进。比如上海规划的个强排系统,截至目前已建好多个,今年要确保28个建成区内的强排系统全部开工,明年底全部建成。
上海还增设了一批大功能的移动泵车,每小时可排水立方米,且基本保障10平方公里内分布一台的密度,弥补一些城区更新时,排水配套设施暂时无法跟上所导致的积水问题,不让城内“看海”的现象重演。
此外,上海已开始借鉴国际经验,在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松江南部新城、西虹桥、徐汇滨江、世博片区、嘉定新城以及一些郊野公园试点“海绵城市”,把强降雨的径流量,通过像海绵一样的建筑、道路、绿地等“吸”进去,起到吸纳、蓄渗、缓渗的功能。效果理想的话,可以把80%的雨水全部吸纳起来,缓解城市排水的压力。
实现全水链信息公开申城的自来水水质是否信得过?昨天,有市民在交流中就用水安全提出了问题。蒋卓庆表示,上海的供水水质非常高,是安全的。
数据显示,去年供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为98.58%,其中,中心城区合格率99.37%,接近%,并且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目前,申城也已经实现了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全水链信息公开城市。据透露,申城还将在今明两年内完成近平方米的二次供水改造建设。
针对年初寒潮暴露出的问题,蒋卓庆表示,相关部门也将从过去的应急抢险转变成风险管理理念。今年寒流来袭,许多居民小区的水管爆裂,因为当时水管材料的防寒防冻标准大约是零下5℃,因此在零下8-10℃的天气受到了很大冲击。现在,相关部门已把标准提高到零下10.1℃,今后新建保护措施都按照这个标准来设置。
视频:城市内涝的破解之道,时长约4分53秒(视频仅供延伸阅读)
...
青浦微生活
热点/美食/折扣
资讯/活动/生活
联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