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红民国时期淮河流域黑热病的社会影响

(黑热病病人教学资料图片)

黑热病为一种寄生虫传染病,英文名为Kala-azar,音译为“卡拉夏”,中文名“痞块症”。该病曾盛行于欧洲地中海一带及亚洲印度等地,患者因肤黑发热,故名黑热病。在中国则少有黑热现象,其典型症状为患者脾肝变硬成块,“痞块”即指脾块而言,也有称之为“大肚子病”。清末民初黑热病传入淮河流域,此后年年都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年江淮大水灾后,开始大肆蔓延,至年,淮河上下游一带,“几无县无之”。黑热病的泛滥,对淮河流域的人口、社会文化心态及医疗防疫观念等均产生极大影响。纵观学术前史,目前学界主要是从医学角度对建国以来黑热病的流行状况、诊断、临床分析、治疗、护理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而关于民国时期淮河流域黑热病的社会影响问题,目前学界尚无专文进行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系统探讨。

一、黑热病对人口造成的影响

“流行猛烈,死亡无算”可谓是民国时期黑热病对淮河流域人口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对黑热病的传染源、传播媒介、传播路径等问题均不甚明了,故无有效的防治措施阻止其蔓延,加之患者多系贫苦农民,十有八九无钱医治,染病之后只能听天由命,以致相互传染,愈演愈烈。

据史料记载:“某处有一人传染,其一家全须陆续传染,无一幸免,某村有一家传染,全村无或幸免”。另据年黑热病研究队调查,淮阴刘庄有30户,其中25户感染此病,患病率高达83.33%。鞠集子有人,四年内因此病死亡者占总人口的55%。王庄当时仅有30户,居民不过一百三四十人,有70余人死于黑热病,死亡率为50%以上。由于防治不力,黑热病恣意扩散,逐年激增,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以苏北为例,年,患者达10万余人,年,增至18万人,年,飙升至30万人,有的地方一年之内激增达38倍之多。在泗县沿新河一带,患病人数占总人数的30%,往往一家有二三人至六七人染患此病。在淮阴县,每百户农家,患病者即达67户,每个村庄每天都有死人,而活着的难得有一半是健康者。在涟水县,有多数村庄死亡不剩一人。据不完全统计,年,铜山县因黑热病死亡者有余人,沛县死于此病者有人,萧县平均每日死于此病者达40人。除苏北外,鲁东、豫西一带每年因黑热病死亡者达10余万人。至年前后,苏、鲁、皖、豫四省患者高达55万人之多。此后,由于天灾人祸,人口流动,更多民众染患黑热病。至年,仅苏北各县患者即达万人。由于调查统计资料的缺乏与不全面,民国时期究竟有多少淮河流域民众染患黑热病,又有多少人死于此病,实难确知。但通过上述统计,可以看出黑热病的长期肆虐夺去了众多鲜活的生命,淮河流域人口数量因之减少。

民国时期,黑热病不仅造成淮河流域巨大的人口损失,还对流域人口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从性别上看,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上看,患者多为30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时人刊文直陈:“其最毒之点,厥为其侵袭壮年男子之特性,据各地调查统计所得之结果,此种病之患者,壮年男子必占特别之多数”。据统计,年,在苏北淮阴、泗阳、涟水、宿迁、淮安、睢宁、沭阳、灌云、阜宁、东海、徐州、萧县、砀山、沛县、丰县等黑热病大流行区域,有患者30余万,其中,5至3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占74.4%,男性占63%。在众多患者中,又以“农村青年和儿童们感染黑热病的人数,异常众多”。在以农立国、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代,青壮年男子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大量田地荒芜,农作物产量下降,不仅使“妻子儿女生活无着”,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给淮河流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难怪时人忧虑,此病“逐年向来遽增,患者男盛于女,以壮丁占最多数。传染极速,约计五年增加十倍。任令蔓延民间,不予迅加救治,行见农村日毁,壮丁消亡,民富国防,同时发生绝大问题,不出二十年,中华民族有同归于尽之虞。”

二、黑热病对社会文化心态的冲击

“可怕的黑热病啊!吃人不见血的黑热病!”这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人们对黑热病发出的无奈、恐惧而又无比愤恨的痛斥与哀号。民国时期,黑热病不仅威胁着淮河流域民众的生命健康,还给人们的心理与精神造成巨大的冲击与创伤。

患病本身即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与心理折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黑热病的症状:患病初期,患者头痛,全身发寒热,症状有如疟疾。约10日后,寒热自愈,此时脾已变硬,但因尚小,不易察觉。半月或数月后,又发寒热,同时脾块增大,可以摸到,腹疼,消瘦,贫血,四肢发肿,盗汗,鼻腔出血,齿龈发炎,食欲不振,腹泻,便血,喉疼,精神萎靡,夜盲,性欲顿减,女性患者月经停止不孕。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引起白喉、牙疳、心脏病、肾脏病等种种并发症。患者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多死于并发症,如肺炎走马疳衰竭,快则6个月即死,迟则3年必死,3年以上不死者较为少见。即便幸免于其他并发症,终因营养失调、贫血而亡。由上可见,得了黑热病后,若不及时治疗,各种不适症状逐渐加重,劳动能力逐渐丧失,正常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随之打破。生活节律的破坏,病痛的折磨,无钱医病的残酷现实,强烈冲击着病人的内心世界,使其产生紧张、焦虑、敏感、孤独、无助、恐惧、悲观、绝望等不良情绪。

对于患者而言,终日饱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已经十分痛苦,但更为不幸的是,还要遭人白眼,被人厌恶。对此,时人如是描述:“黑热病患者,时寒时热,肝脾肿胀精神萎靡形容枯槁,人间之痛苦,孰有过于此者,在患者个人,于肉体上、精神上,已无丝毫人生乐趣,而旁人对之,亦多厌恶”。如此遭遇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黑热病的恐惧心理和恐惧下的人情冷漠。其时,土葬是淮河流域普遍采用的丧葬习俗。然而,乡间有因害怕黑热病传染而将患者尸体焚化,“其实亦无补于实际,但其畏惧与彷徨无策之心理于兹可见”。在此,我们姑且不讨论火葬与土葬的优劣,只是从中透视黑热病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在黑热病横行的年月,每个人都惶惶不可终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担心厄运随时降临到自己头上。为了保全性命,同时也是出于无奈,人们对患者心存厌恶,视其为瘟神,惟恐避之不及。这种看似冷漠的人情,实际上是人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眷恋而在行动上表现出的一种本能的避疫行为。

黑热病的传染性极强。一家“只要有一个人死了,接下去就有第二个生病,第二个死亡,等到第二个死亡时又有第三个患病了,这样一个两个死下去,往往不到两三年,可以把一份人家的人完全死光。”患病的人一天一天增多,死亡的人也一天一天增多。黑热病使整个家庭、整个村庄,甚至大一点、几十里的地方,都找不到一个健康的人。年,黑热病调查团在对苏北患病地区实地调查后感慨:“此病流行之盛,传染之酷,区域之广,几如星火之燎原,有非楮墨所可以形容者。此次调查所及,凡感染此病之区域,生民莫不涂炭。一家数病者有之,举家全毙者有之,流行最盛之区域,几有十室九墟之景象,乡民闻痞病,则举首蹙额,有谈虎色变之势。”黑热病几乎成为死亡的代名词,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听到这个词都未免担惊受怕。“黑热病鬼来了,不要哭,不要哭!”在苏北,大人们常常用这样的话语吓唬哭闹的孩子。大人们也会随时随地听到“当心哪,当心染着了黑热病”这样的警语。

为了应对黑热病的蔓延,各地纷纷成立研究队,专门从事黑热病的研究与诊治。然而,掣肘于财政经费的支绌,其能提供的免费治疗机会相较于庞大的黑热病群体而言,可谓杯水车薪。以当时堪称“苏北数十万病者的唯一救星”的苏北黑热病研究队为例,虽定期在淮阴队部发放免费送诊票,但因数量有限,受益者屈指可数。以下为时人记载的送诊票发放之日的情景:

一大早,一群鸠形鹄面的可怜虫儿,就在研究队的门墙之外开始等候了。男的女的,老的小的,在大门前挤轧得水泄不通。妈妈抱着孩子在饮泣,妻子扶着丈夫在呜咽,每个人的脸都是哭丧着的,每个人的背是佝偻着的。

人群中一个小孩看上去还不到十岁,可是那面部瘦削得令人可怕,面色黄白灰暗,全身满是泥尘。“妈”!一个衣服破碎的中年妇女听到孩子的叫声,急忙转过头来。可是,这个可怜的孩子已经因体力不支倒在地上。

“开门了,开门了!”一片既像欢呼又像号哭的杂乱声中,除了不能动弹的外,一拥而进。可是票子只十数张,几百颗抱着希望的心除了十数颗外都破灭了。

天黑了,门前恢复了往日的常态。“乖乖,你妈害了你,你妈没有钱给你治病,害你送了性命!妈是害了你了”。只见那中年妇人抱着她的孩子,边走边低声自怨着。

面对黑热病的疯狂肆虐,生命的个体是如此的无奈、渺小、卑微与脆弱。为了那一线渺茫的求生希望,数百名患者拖着羸弱的身躯,不辞辛劳,奔波数十里从乡下来到城里,从早晨一直等到天黑,由希望变成绝望。尤其是那位母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即将死去,除了毫无意义的哀求与自怨外,无一丝回天之力,其悲痛与伤心欲绝可想而知。在淮河流域,类似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群体、这样的结局每天都在上演着。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一家因将倚靠的人逝世,以致陷于他的家庭崩溃,而离散;一个小孩的死亡,能够使半老的人,伤感绝嗣,因此,处处可以闻到一般人的悲音。”黑热病如同人间地狱一样,在折磨着患者的同时,也折磨着其亲人,在极度恐慌与悲恸绝望中,人们的精神与灵魂被慢慢吞噬,自我价值感及生活信念渐渐被磨灭,以致部分人悲观厌世,选择投河、悬梁等方式自杀。

三、医疗防疫观念从迷信到科学的嬗变

医疗防疫体系的缺失及对黑热病认识的有限,导致人们无法从现实世界中找到有效的防治途径及对黑热病的科学解释,于是各种对黑热病的迷信认知与防疫方式纷纷出现,人们只能以自身的认识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与寄托。

如前所述,人们在吓唬孩子时将黑热病描述为“黑热病鬼”,将此病冠以“鬼”字,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对黑热病高传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的恐惧心理。其时,医学界对黑热病的传染源与传播媒介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无法正确解释黑热病的来源。科学研究的滞后性,使得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这种可怕的疫病从何而来。于是,鬼神之说在民间盛行开来,人们认为遍布苏北各地的黑热病是瘟神散播的瘟疫。在泗县沿新河一带,当地人迷信风水,称黑热病是“由开掘新河而地脉破风水坏之所致。”在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出现之前,人们寄希望于神灵,希望通过神的力量干预驱除这如魔如鬼般的瘟疫。人们四处“求神问卜”,虔敬地祭拜菩萨,甚至服用菩萨的香灰。

年与年之交,德国拜尔乐厂生产出来的黑热病特效药“新斯锑波霜”引入我国。医院统计,用该药为病人注射,治愈率达95%以上。在此之前,有应用Antimoniumpotassiumtartaratum注射者,据报告确实有效,但注射时间较长,有的甚至长达一年,而且副作用较大。一些小儿患者“往往以注射频繁,见针生畏,故有神经质患者宁愿在家病死而不就医。”由于认识的误区及缺少临床实践,人们起初并不相信“新斯锑波霜”这种进口的洋药水,也不愿意接受注射。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一些官方医疗机构通过免费为患者注射的方式引导人们接受治疗。其中,苏北黑热病研究队于每周一、三、五上午8时至12时在淮阴城内免费为患者诊治,病重或路途较远者还可住于队内,饮食亦免费供给。病人多时每天余人,雨天亦有60余人。每月使用“新斯锑波霜”约余元。此外,研究队还赴黑热病重灾区实行免费巡回治疗,每日求治者余人,至年已治愈多人。

在河南淮河流域,省黑热病防治所第二队到农村地区进行调查,并发放免费治疗证。为便于工作,他们每到一个村庄,先通知该村保甲长,请其通知各住户,凡是患黑热病者,都给予一张免费治疗证,患者可携证到开封黑热病防治所接受治疗。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调查人员每到一个村子,即跳下车来大声宣传:“俺们是来给你们看病的。免费,不要钱!专治大肚皮的块子病,快来呀!”听到宣传声,老头儿、老妇人、小孩子都拥到了车子周围。工作人员随即为他们现场进行检查,如确诊某人染患黑热病,再发给其一张免费治疗证,并解释道:“拿这个条子,医院黑热病防治所看病,完全免费,不要钱,包医好呢!”在调查期间,黑热病防治所人员还到处张贴标语,以便那些没有拿到免费治疗证的患者前往开封诊治。

此外,一些热心慈善的社会人士也想方设法进行宣传救治。他们印制了许多宣传品,分发到各乡村,宣传黑热病的病因及预防方法。同时,他们还组织设立慈善医药机构——施医局,从上海聘请西医,捐献许多药品。起初,村民们不愿贸然丢下菩萨求治于西医。所以,前来施医局就诊者很少,只有几个病危患者或胆大患者前来治疗。目睹那些前来诊治的患者得到治愈,越来越多的村民明白“洋医生”的“药水针”确实比菩萨的香灰来得灵验,故开始愿意接受救治,施医局的病人也一天一天多起来。

由于疗效显著,工作方法得当,人们渐渐抛弃民间的驱疫避鬼信仰和仪式,越来越“乐于接受新医药”。如医院,各乡闻风而来接受注射的农民络绎于途,医院应接不暇。医院收容不下,则把停办的学校改为病室,学校还容不下,就租民房或店铺作为分院;如果还容纳不下,干脆利用车船里的空间医治病人。再如苏北黑热病研究队,因设备完善,诊治精准,注射安全,无论盛暑严寒,均呈现门未开而门庭已若市的场景。除淮阴本地患者外,还有徐州、东海、西安、南京等外地患者慕名前来求诊。若听闻发放“准予挂号券”时,淮阴城内摩肩接踵,万人空巷,没有大批武装军警很难维持秩序。为纾解一号难求之困,江苏省政府特拨巨款创设淮阴区黑热病防治总队,队址设于涟水,在涟水、泗阳、宿迁、宝应、淮安等县设立防治站5处,另设分队10队,分赴淮阴各县区乡镇巡回治疗,求治者甚多。在邳县,“治疗场所之多,及患者就医之踊跃,似可与最短期间得以肃清之”。在河南,前来黑热病防治所就诊的患者亦不绝于途。

想要彻底扑灭黑热病,必须防治并举,高度重视并加强预防工作。对此,时人亦有明确认识:“欲图根本肃清,绝非专靠治疗所能竟其事,根治之道端在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路径是消灭黑热病的良方。在黑热病传入之初,由于对此病不太了解,社会各界对黑热病的传染源与传播路径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该病的传染途径为食物传染,因此提出“对于食物之检查,交通之防范,尤应较之施针施药,更须有详密之计划,迅速进行之必要也。”有的认为黑热病病原虫由皮肤侵入,也有的认为由口鼻直接传染。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只知道黑热病具有传染性,除禁止使用患者碗筷外,别无预防良法。“至地方上公共预防之工作,在当局并未有注意及之者”。

(教学资料配图)

年,黑热病研究队在淮阴黑热病患者家中发现中华白蛉,并在中华白蛉胃中发现鞭毛体之天然感染。此后,随着对黑热病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黑热病病原以白蛉为媒介,侵入人身,病原入白蛉胃中后变为鞭毛形,然后将鞭毛形染入人体。淮河流域一带“病区人民,多居土地,不知卫生,而白蛉子最易传播,势非每一居户,加以根本大扫除不可,否则虽然患者治愈,亦能复染此病也。”明确了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与科学预防的重要性后,一些专家学者、







































白癜风的症状与治疗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tc/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