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朵云妙出梨枣叁萝轩变古笺谱

萝轩变古笺谱朵云轩藏半框纵21厘米横15厘米一函两册《萝轩变古笺谱》(以下简称《萝轩谱》)成书于明代天启丙寅年间(公元年),由寓居江甯(南京)的吴发祥编刻而成。书分上下两卷,总计种笺画。《萝轩谱》中首次使用了餖版拱花技法,也是现存的第一部笺谱,与明代崇祯末年胡曰从梓行的《十竹斋笺谱》可称中国古代笺谱绝代双璧。《萝轩谱》全帙孤本于年发现于浙江嘉兴,随后被上海博物馆以16幅明清古画易藏。年,上海朵云轩又按原有残本增“飞白”四种,依古法摹刻精印部。及年,朵云轩又重制部,并据日本残本补足了“择栖”中的两种,皆编号发行。这两次印制,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萝轩谱》在中国版画史上的地位,也普及了此谱在众多方家与爱好者心中的知名度。纵观已有的论及《萝轩谱》的文章言语,多颂扬其餖版拱花技术的独到,乐道其发现过程的玄妙,却极少论及笺画自身的内容与价值。对于这样一部人尽知美,足以流传千古的笺谱,为何只赞其形而竟略其神?笺画虽为中国古代木刻之一种,却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不像《西厢记》、《三国演义》的插图,依附于曲词与小说的情节而存在,也不是为《天工开物》、《园治》等实用书籍做说明的配图,甚至也不与《梅花喜神谱》、《芥子园画传》同类,并非为了教人学画而去作画辑画。笺画之优者,在于立意为先,表达的是绘刻者自己内心的观照,也恰在无意中折射出当世的人间之道。据《萝轩谱》的小引中记述,吴发祥“性耽一壑,卜居秦淮之干;志在千秋,尚友羲皇以上。闭门闲白日,挥尘自如;饮酒读离骚,唾壶欲缺。无趋今而畔古,亦不必是古而非今。”可见他性格孤傲,心神高逸,但自有俗世不解的追求与抱负。正因如此,《萝轩谱》的笺画有一种独特的令人费解之美,知其然,难知其所以然。如细细考证,会发现笺画内容从诗赋、史典、传奇,到风俗、景象、古物,包罗广阔,不畏广博,不避艰僻。这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从道家的出世无为,到儒者的养德自律,再到玄学的虚无升僊,三者皆并行不悖。这一来体现了吴发祥本人博杂的学识和尚古的心境,同时也折射出明代末世思想的混乱,以及人心的空泛无助吧!归言于画;以下我愿根据自己对《萝轩谱》笺画的一些考据,对画面内容的出处及含义进行浅释,以供方家和爱好者参考和批评。(一)画诗。计二十幅。以山水画表现诗意,多摘自南朝及唐人五言诗句,刻画对象为江南胜景。塔影入云藏:取自明代李攀龙《五日与子同游天宁》。原句为: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寒山但见松:取自南朝(陈)阴铿《晚出新亭》。原句为: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岸花临水发:取自南朝(梁)何逊《赠诸旧游》。原句为: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弱柳垂江翠:取自南朝(陈)祖孙登《莲调》。原句为:弱柳垂江翠,新莲夹岸红。竹密山斋冷:取自南朝(陈)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诗》。原句为: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野船开宿鸟:原句未详。或化自唐代杜甫《登白马潭》。其中有句:水生春缆波,日出野船开。宿鸟行犹去,丛花笑不来。云光栖断树:取自唐代骆宾王《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原句为:云光栖断树,灵影入仙杯。晚雀林中度:取自南朝(梁)王筠《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诗》。原句为:栖乌城上返,晚雀林中度。丹楼望落潮:取自南朝(陈)江总《侍宴玄武观诗》。原句为:翠观迎斜照,丹楼望落潮。系舟接绝壁:取自唐代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原句为: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松泉多清响:取自唐代孟浩然《夜泊凌云寺》。原句为:松泉多清响,苔壁绕古意。带月荷锄归:取自晋代陶渊明《归田园居》。原句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断桥荒藓合:取自唐代张祜《题杭州孤山寺》。原句为: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水接仙源近:取自唐代孟浩然《梅道士水亭》。原句为: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楼阁倚山巅:取自唐代杜甫《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原句为:莺花随世界,楼阁倚山巅。孤月浪中翻:取自唐代杜甫《宿江边阁》。原句为: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关门临古渡:原句未详。或化自唐代王维的《归嵩山作》。其中有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触石浮云起:原句未详。或化自晋代潘尼《苦雨赋》。其中有句:气触石而结蒸兮,云肤合而仰浮。孤云带月来:取自唐代钱起《和万年成少府寓直》。原句为:一叶兼萤度,孤云带月来。女萝覆石壁:取自唐代王昌龄《斋心》。原句为: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朦胧。(二)筠蓝。计十二幅。筠,质美之竹,筠蓝即精美的竹篮。满载而归,陶然忘机。十二幅分别为:佛手、碧桃、牡丹、石榴、珊瑚、桃子、梅花山茶、兰竹、竹石、青松灵芝、萱花、月季、莲藕。

(三)飞白。计十二幅。一语双关,既是飞虫白羽,也有飞笔留白之意。全用拱花之法制成。

十二幅分别是:蜂蝶、蜂蝶、蜻蜓、蝴蝶、蚱蜢天牛、蝴蝶豆娘、蜜蜂、蜘蛛蝴蝶、蝗虫、蜂、螳螂、蝴蝶。

(四)博物。计八幅。博学博闻,方知名物。

曹氏书仓:十六国时期,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东汉学者曹曾,勘正上古名书,乱后广收遗书,所藏超过万卷。后唯恐再毁于战乱,于是积石为仓,藏储书籍,后世称为“曹氏书仓”。

献生子:《新唐书·李泌传》记载,贤相李泌奏请将二月初一设为中和节,民间用青囊盛五谷和瓜果种子相互赠送,以求丰收,称为“献生子”。此种风俗盛行于唐宋。

御制玉梨:出处暂未详。《萝轩谱》绘刻时,正值天启年间。明熹宗朱由校精通、沉溺于木匠等各项手工艺,不理朝政。御制玉梨或为当时皇帝赏玩工艺品。三品笔:唐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南朝梁元帝萧绎用金管笔记述行忠孝者,用银管笔记述有德行者,用斑竹管笔记述有文采者,三品笔于是得名。载茗一车:据史载,隋文帝杨坚做噩梦头痛,有老僧告知应去南山中采茶饮用,饮茶后果然奏效。其时有赞曰: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藏珠卜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逢七夕,唐玄宗与杨贵妃各捉蜘蛛放于小盒中,早晨打开观察蛛网疏密程度。密者说明“巧”多,疏者“巧”少(如手巧、心巧等吉祥意),也成为民间风俗。长公螺砚:长公,行次居长之意。苏轼因为苏洵长子,被当世人尊称长公。苏轼乃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曾作《鼎砚铭》曰:鼎无耳,盘有趾,鉴幽无见几不倚。与螺脚砚台非常相似,此砚或为苏轼之物。

笏囊:《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朝臣皆将笏插在腰带上再去骑马,宰相张九龄年高体衰,只好将笏放在袋子中,让随从拿在手中跟随自己。唐会昌年间成通常做法。

(五)折赠。计十二幅。折枝相赠,借花传情。诗句多出自诗经、楚辞及古语,意味深沉。

相招赠之以文无:出自晋代魏豹《古今注》。相招召赠之以文无,故文无名当归。文无又名“当归”,相赠文无,表达渴见、招唤之意。制芰荷以为衣兮: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芰荷,指荷叶,形容美洁。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艾,有香味的蒿类植物。以喻相思。余佩兮醴浦遗:出自屈原作楚辞《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按折赠分类,应取采芳洲兮杜若一句,《萝轩谱》似作歇后之语,并以免与之后的“搴汀州兮杜若重复”。杜若,香草名,《名医别录》说其“令人不忘”。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出自屈原作楚辞《九歌·大司命》。疏麻,神麻,瑶华,神麻之白花,有迷幻、陶醉作用。向别居者赠神麻白花,愿重生旧情。

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以丹棘:出自晋代崔豹《古今注》。丹棘又名忘忧草,故能忘忧。

食我桑椹,怀我好音:出自《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鴞,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飞鴞,猫头鹰。全句取感恩归化之意。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出自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采摘江心的杜若,赠与远行者,愿其长记不忘。

因芙蓉而为媒:出自屈原楚辞《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蹇裳而濡足。以喻心向美好。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出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生刍,喂马的青草。此句指代君子气韵高洁。

欲蠲人之忿,则赠之以青裳:出自晋代崔豹《古今注》。青裳,一作青堂。青堂又名合欢树,故可减缓怨愤。

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出自《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草本芍药,又名江蓠,与“将离”谐音。借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六)琱玉。计十二幅。即雕玉。明制玉器,仿高古之风日盛,多从青铜器与古玉中借鉴,刀法劲道精细并重。均为拱花之法制成。

佩刀柄:玉柄刀剑,多为帝王把玩、观赏之物,不辞精雕细琢。

点古玉璏:剑格上的玉饰。

革勾玉带:用玉装饰的皮革腰带。版为玉带钩,钩头为吉兽,钩柄为如意状。

雕玉盘螭:螭,似龙而好文。版为圆盘状的玉螭,首尾相接。

琥:发兵瑞信,常为虎状。版为虎纹的玉佩。

琫珌:分别为古代刀剑鞘近口处及下端的饰物。

璩:版为圆形中空玉佩。

蟠螭珌:盘曲而低伏之螭,谓之蟠螭,饰用于刀鞘底端。

雕玉蟠螭:版为曲型螭玉佩。

雕玉蚩尤环:版为带纹饰的臂环。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将蚩尤头像雕在环上,戴于手臂以辟邪。

璩:版为方形中空玉佩。

鹿卢:玉鹿卢,古代剑形玉饰。最初仿照汲水的辘轳形状而制,后代指名剑。版为整把剑格。

(七)闘草。计十六幅。南朝(梁)宗懔《荆楚时岁记》记载,五月五日,有闘百草之戏。人们接对花草名称,以试知识多寡,乐此不疲。此类中唯有“天花”非人间草木,据佛经载,乃形容佛说至精彩处,天花从天而坠。插于闘草中间,或为应对游戏,急中生智,颇见意趣。

十六面为:露桃、紫薇、虞美人、百合花、金丝桃、剪秋萝、闘草、淡竹花、洛阳花、白蝴蝶、野菊花、蓝菊、凌霄花、拾草、天花、葵心。

(八)杂稿。计两幅。云鹭:云中白鹭,气质高洁,以喻隐者。宋代方岳《送史子贯归觐且迎妇也》诗云,久住西湖梦亦佳,鹭朋鸥侣自烟沙。

陇上云:宋苏轼《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见和》诗云,谡谡松下风,霭霭陇上云。聊将窃比我,不堪持寄君。图作嶙峋梅花,仿若云朶。

(一)选石。计十二幅。石之传说,自古不衰,石之面貌,种种相异。选一石于千百,类似管窥全豹。

文石:带纹理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单孤山、马成山、天池山、神囷山上皆多文石。雪浪石: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记载,此种石出自中山府,颜色灰黑,纹生白脉,姿态旋绕委曲。苏东坡将其命名为雪浪石,并做《雪浪石诗》歌咏。

郁林石:《新唐书·隐逸传》记载,唐朝诗人陆龟蒙远祖陆绩,三国时为吴国郁林太守。罢官归乡时,无家私,船轻不禁风浪,须用石头承重压舱。人赞此石为“郁林石”,后置于姑苏陆氏门前。

放钵石:据史说,禅宗五祖弘忍将衣钵传与六祖慧能,神秀不服,率众追之。慧能避难途中,经过南昌神岭道边,见追者渐近,将饭钵放于道旁大石上,竟无人能撼动。石头因而得名。

闽王禁石:明代《长乐县志》记载,长乐县东四十里海滨处有大石,周围十余丈出产紫菜味道极鲜美。五代时期闵王王审知呈贡所用,禁民私采。

黄石:《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无名老翁三试张良,传以兵书,临别告之,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是老翁化身。后果然发现一大块黄石,张良取而供奉。

妇负石:明代《大理府志》记载,汉兵入侵大理时,观音化身为农妇,用稻草系住巨石,背在身上。汉兵见而畏退。后为此石建观音阁。

金鸡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水》记载,湖汉水发源于雩都县,流经一块临江耸立的巨石。据老人言,常有金鸡出现在巨石上,因此得名金鸡石。

望夫石: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在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传说一贞妇之夫远赴国难,妇人携子送别至此山,盼夫远望,久立成石。

羊石: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皇初平牧羊,被道士引入金华山石室中四十年。其兄寻访,问羊何在。二人赴金华山东,只见白石成片。皇初平叱喝,白石皆起,成羊万头。

松化石:宋代《图经本草》记载,处州出一种松石,形状似松,其实为石,是松树久化为石。多用于装饰山亭或者打磨制枕。

鸟石:南朝(宋)邓德明《南康记》记载,平固县覆笥山上有湖数十里,有石雁浮在湖水中,每当夏秋交替时,石雁便鸣叫飞翔,仿佛能感知季节。

(二)遗赠。计八幅。临别相赠,情真意切,必致流传久远,睹物思人。

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出自东汉张衡《四愁诗》。诗分四章,写山高路远,怀人之愁思。一说为表达郁郁不得志之作。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出自东汉张衡《四愁诗》。金琅玕,一作琴琅玕;琅玕,似玉之宝石。

赠以鹿角书格,易以竹翘书格报之:《南齐书·庾易传》记载,安西长史袁彖赞赏庾易品格高尚,赠送后者鹿角书格、白象牙笔等文房用具,庾易以竹翘书格、连理几等回赠。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玉珠:出自东汉张衡《四愁诗》。襜褕,直襟的单衣。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出自《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

送君倾壶醑,临行赠马鞭:出自唐代李白《送别》。原句为: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醑,美酒。

有客从南来,赠我一抱笔:出自《文苑》无名氏所作汉诗,仅存此句。

遗我绿玉杯,兼之紫琼琴:出自唐代李白《拟古十二首·其十》。原句为:遗我绿玉杯,兼之紫琼琴。杯以倾美酒。琴以闲素心。

(三)仙灵。计八幅。史上传说,通灵仙物,多为瑞征。

宜春苑鹿:宜春苑为秦汉时皇帝园林。唐代郑嵎《津阳门诗并序》记载,唐玄宗在芙蓉园中发现一头白鹿,隐士王旻称其为千年仙鹿。鹿角果然挂一块铜牌,上刻“宜春苑中白鹿”。唐玄宗称此白鹿为“仙客”。

朱兔:红毛兔为祥瑞之物。《宋书·瑞符志》记载,赤兔,王者盛德则至。

衔灵雀:汉代《尚书中候》记载,周文王姬昌为西伯时,有赤雀衔丹书,飞落在其家门,文王行礼受丹书。后其子武王灭商朝,建立周朝。

向日鸟:晋代崔豹《古今注》记载,鹧鸪生长在南方,惧怕寒冷,常朝太阳的方向飞翔。

饮马投钱:汉代赵岐《三辅决路》记载,安陵人项仲仙每到渭水边饮马,必向河中投三枚铜钱,以示买水不苟。人皆谓之清廉。

投束修羊:束修,古代弟子送给老师作为学费的干肉条。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记载,汴州刺史倪若水藏书丰富,学子先投束修羊,而后看书、借书。倪在任上身体力行,兴校办学,颇受爱戴。

系缕燕:系着彩色丝线的燕子。《南史·孝义列传》记载,南朝梁人卫敬瑜的妻子丧夫。她的住处原有一对燕子,后只余一只单飞。卫妻为其伤感,用丝线系燕足做记号。来年燕子又带着丝缕飞回。卫妻诗云,故人恩既重,不忍复双飞。

双舄:会飞的仙鞋。《后汉书·方术传》记载,汉明帝时期邺城县令王乔来京从不乘车马。皇帝令人观察,发现王乔来时,每每有一对野鸭飞来。待用网捕捉,只得到一对官鞋。(四)代步。计八幅。舟楫车马,均为代步工具,每每有传说。

舟笛惊龙: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一代吹笛圣手李谟与越州刺史皇甫政月夜泛舟吹笛。一无名老翁驾小船来听,应邀吹奏,皇甫政发现此时有两条龙也游来船侧倾听老翁笛声。李谟想要拜求技艺,老翁已入小船而去。

车飞金凤: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汉宣帝赐给大将军霍光一辆金饰车,但车插销上的金凤凰每夜飞去。有人在北山捕到一只凤凰,却化作紫金冠。宣帝将呈上的紫金冠放置盘中,金冠又变成凤凰,飞回霍光车上。于是宣帝收车为御用。

记里大鼓:《晋书·舆服志》记载,记里鼓车,形制如同司南,里面有木人敲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刻舟称象:《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想知道孙权送来的大象重量,无人能答。幼子曹冲想出办法,将象放大船上,刻下水痕位置,再对照刻痕搬放等重物,算出大象重量。曹操闻言大喜。宛渠螺舟:十六国时期,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秦始皇喜好神仙,有宛渠国人乘坐螺型船,穿行海底前来拜访。此船又名沦波舟。宛渠国人高十丈,穿鸟兽毛,谈论都是开天辟地之事。凫舟戏水:凫舟,鸭型船只。西晋张协《七命》赋:榜人奏《采菱》之歌。歌曰:乘凫舟兮为水嬉,临芳洲兮拔云芝。

雀集公交车:公交车,君王的兵车。汉代《尚书中候》记载,秦穆公狩猎时,天震大雷,雷火化为白雀,口衔丹书,飞集至公交车,以为祥瑞。

戎车:兵车。《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

(五)搜奇。计二十四幅。奇物多为奇人所有,搜而读之,自有风流奇事。

雷门鼓:《太平御览·羽部》记载,古会稽城门为雷门,门前大鼓中飞入一只神鹤,于是雷门鼓鸣,远到洛阳都可以听闻。

辋川帚: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记载,田园诗人王维性好净洁。他在辋川山谷隐居时,每日有十余人扫饰房屋,其中两个童子专门拥帚扫地,不容浮尘。

申公茶萝:茶罗,古代筛茶的器具。吕申公,即北宋大臣吕夷简。宋代周煇《清波杂志》记载,吕申公在家中备有银、金、棕榈三种茶罗,根据访客的身份高低用不同茶罗筛茶。时人以此对照,可以看出温公司马光的淳朴。

书画船:北宋崇宁年间,著名书画家米芾任江淮发运。他在自己的行舟上揭牌,上书米家书画船。黄庭坚《戏赠米元章》诗云,沧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花裀:裀同茵,古时坐垫。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学士许慎远性情洒脱,在花园聚会不准备帷幄、椅凳。他就让仆僮为自己扫聚落花为坐垫,表示自有花为茵,何须坐具。

钵中青莲:《梁高僧传》记载,西晋末期,高僧佛图澄为劝大将石勒信奉佛法,少行杀戮,施法术在水钵中凭空变出青莲,终使石勒信服。

春旛:民间旧俗,在立春日将绢缯剪成长条状,系挂于树梢,以示迎春之意。起于汉代,盛行于唐宋。

幽人笔:幽人,幽居之人。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记载,晚唐文学家司空图归隐中条山,砍松枝做笔杆,自名为幽人笔。

洗儿果: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新生儿满月,要将金银、杂果放在盆内温香水中,进行洗儿会。所用果品,称为洗儿果。

大瓮钱:明代胡我琨《钱通》记载,建安一村人经过建溪,看到水中有钱流过,寻流而上,发现山中有装满钱的大瓮,因倾斜而致钱流出。村人推正大瓮,用大石压住,取五百文钱回家。再带家人来取钱时,却再也找不到地方。夜里他梦到有人相告,钱有主,不可取,五百文是给他扶正大瓮的酬劳。

遗瓢:汉代蔡邕《琴操·河间杂歌》记载,尧时高士许由,无居所,无用具,连喝水都是手捧河水。有人送给他一个瓢,许由喝完水,挂瓢于树梢。风吹来,瓢树相碰有声。许由觉得烦扰,索性将瓢弃毁。

四材弓:《周礼·考工记》记载,制弓需要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材料。后世多用江西毛竹、湖北牛角、牛背脊筋及大黄鱼鳔四材制良弓。

六国印:《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战国纵横家苏秦劝说六国合纵抗秦,苏秦任纵约长,任相六国。后人称苏秦佩六国相印。

换鹅:《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生性爱鹅,很想买一个道士所养之鹅。道士请王羲之书写《道德经》相换。王羲之欣然提笔完成,笼鹅而归。花斗:装花朵的草竹编盛具。宋代陈敬《新纂香谱》记载,摘满满一斗木犀花,与清麻油一升拌匀,密封在瓷器中,经过煮、闷、沥等几道工序,可制成香发木犀油,亦可加于黄蜡中作面霜。

唾壶:唾壶,小口大肚的卫生用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大将军王敦被晋元帝疑忌,酒后常吟诵曹操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同时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借书一瓻:瓻,古代陶制盛酒用具。意为借书时要送人一瓻酒,以表谢意。宋代周煇《清波杂志》记载,“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后世讹传成“借书一痴”,失去了原来的忠厚气度。蓝舆:篮舆,形状如篮,多竹制,以人力抬行,类似后世的轿子。《宋书·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脚疾,赴庐山游赏时,曾乘篮舆赴约与朋友饮酒。

秃笔瓮: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书僧智永在寺内积年学书,笔头写秃即置瓮中,竟攒得十瓮,每瓮有数石之重。

唐山人诗瓢: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隐士唐球做诗后,将诗捻成小球,放进大瓢里。唐球病重后,将大瓢投入江中。叹称,斯文苟不沉没,得者方知吾苦心。大瓢流入新河道被拾起,有识者说,这是唐山人之瓢。

嵩山幞:幞,同袱,包袱。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太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等二人在嵩山游玩时迷路,见一白衣人枕着包袱睡觉。两人几番相问,白衣人才告诉他们自己是修凿月亮凹凸表面的人之一,包袱中有玉斧头和祛病的玉屑饭。白衣人指明道路后即消失。

采芝:《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末四皓见秦政苛虐,隐居作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后以采芝指隐居山林。

陈榻:《后汉书·陈王列传》记载,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宾客。唯有品行高尚的徐稚来时,才会特设一榻,徐稚离开后则将榻悬起不用。济胜具:济胜,有助于游览胜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许询身躯矫健,喜好壮览山水。时人称道其不仅情趣高雅,而且有着便于登临的好身体。

(六)龙种。计九幅。自明伊始,龙生九子至层出不穷,笺画多按陆容《菽园杂记》所载。至于李东阳、沈德符、杨慎、徐应秋等人之说混杂矛盾。龙种尚如此,况末世朝政乎?均为拱花版制成。

虭蛥:其形似龙而小,性好立险,故立于柱头上。刻版作虭蛥耸立。

螭虎:其形似龙,性好文采,故立于碑文上。刻版作螭虎衔书。鼇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刻版作大魚翻湧。

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刻版作大鱼翻涌。

????:音已失传。其形似龙,好风雨,故用于殿脊上。画作御风。

宪章:形似兽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狱门上。刻版作宪章怒吼。

饕餮:性好水,故立于桥所。刻版作饕餮潜水。不同于常说的好吃之兽。

蟋蜴:形似兽,鬼头,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画作蟋蜴俯闻。

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盖。画作金猊腾烟。

椒图: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画作椒图卧地。(龙种一目共九幅图画,椒图之后出现半框空白,此兰花画笺大约是为补白。)(七)择栖。计十二幅。汉崔瑗《东观箴》云,是以明哲先时,择木而栖。画中虽作鸟禽择良木,或博智高洁之人,亦预感天时将变。

十二幅为:鸳鸯石榴、鹦哥梅兰、梧桐、乌鸦、松树雄雉、荷花白鹭、绶带、柳鸭、玉兰、芭蕉、飞燕梨花、芦燕。

(八)又杂稿。计八幅。古木至今越万年,或传说或有用,因而得以代代相传。

大椿:上古木名,是长寿的象征。《庄子·逍遥游》记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五粒松:《太平御览·木部》记载,庐山等地有松树,一丛五针叶,故称五粒松,服之长生。也说粒应为鬣字,因松针形似马后颈的鬣毛。

灵枫:明代朱国祯《涌潼小品》记载,枫之老者为人形,故称灵枫。

守宫槐:《太平御览·木部》记载,郎陵县南有此种槐树,白天叶子并拢,夜晚舒展。

合欢:晋代崔豹《古今注》记载,合欢树枝互相交结,但有风来,自相解开,不再牵缀。种在阶庭前,解人忧郁,嵇康曾种植。

左纽柏:此种柏树形状奇特,树干木纹如螺旋一般向左扭去,盘桓生长,故而得名。亦常做盆景用。峄阳桐:《书经·禹贡》记载,峄阳孤桐为向大禹进贡之物。峄山之南生长的特种桐树,古代为制琴上选佳材。

柽河柳:即柽柳,多长于平原及沙地。可编箩筐,嫩枝叶可入药。亦常做盆景用。

观煌煌两册《萝轩谱》,检索相关文字,仿佛倾听高士讲述种种妙闻逸事,又仿佛随之身临其境,目睹一桩桩场景,体察一件件古物。此篇文字的形成,是潜移默化地受了摹印、考证《十竹斋笺谱》的王宗光先生的影响,并特别在飞白、碉玉、择栖三部分参考了《图书馆杂志》年第4期署名为文操(方行)先生《为萝轩变古笺谱编目》的旧文。余生也晚,对诸位前辈们辛勤的开拓性工作,怎样表达都无法言尽心底最深的谢意。

笔者才疏学浅,所引所述一定有不少纰漏与错误。本文因涉及到历代诸多的典籍与笔记小说,或文字较长或不够通俗,所以未按原文全部照搬,更偏重叙述其与笺画有关的内容。相信诸位方家对其中的文章早已了然于心,而更感兴趣的爱好者自会去通读相关书籍。

谨希望此篇冗文能解答一部分笺谱爱好者心中的求知谜团。更愿抛砖引玉,使得喜爱笺谱与木版水印的方家与“发烧友”越来越多,在发掘笺谱与木版水印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上,温故知新,步步更上层楼。

文章的最后,还是回到四百多年前,回顾吴发祥当年编刻《萝轩变古笺谱》的初衷与雄心吧:

眼界顿宽,笑已陈皆为刍狗,图书有据,立不朽而奉蓍龟,固翰苑之奇观,实文房之至宝。三山纸贵,户满王谢风流;四海名高,人倾芝兰臭味。玄黄已勒缥湘而掩映,梨枣岂随金石以销沉!故是家珍,应与世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xianzx.com/xhxtc/7422.html